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6日訊 俗話說“春食野,夏吃苦”,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也是各種野菜飄香的時節,水芹菜、 馬齒莧、榆錢等各種時令野菜也在競相生長。野菜雖有營養,但并不是所有野菜都適合大家食用,有時食用不當還可能會給身體帶來一些健康負擔。野菜是綠色食品嗎?應該去哪里采挖?如何烹飪才健康……針對市民關心的問題,青島市疾控中心專家給出了答案。
與栽培蔬菜相比,有些野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一些種類的野菜還含有獨特的生理活性物質,具有藥用價值。但是野菜也并不是沒有缺點。雖然纖維、草酸,以及一些生物堿等物質給野菜帶來了獨特的風味,但也會影響一些營養素的吸收,特別是一些食藥同源的野菜,植物體內含有某些有毒物質,具有輕微毒性。
中醫上講,多數野菜性涼致寒,對“降火”和提高免疫力有一定幫助,但對于脾寒胃虛的人來說還是少吃為妙。因此食用前要進行合理的加工處理,以免對人體造成傷害。總體來說,野菜的營養價值并不比人工栽培的蔬菜高。
有人認為,野菜未經人工施肥、撒農藥,不會殘留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因此野菜安全性更高、更綠色。事實上,大部分野菜雖是自然生長的,但并不算綠色食品。綠色食品不僅要求產地的生態環境優良,還必須按照農業部綠色食品的標準生產并實行全過程質量控制,只有經過專門機構認定獲得綠色食品標志的安全、優質產品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很多人吃野菜只為嘗一口春天的鮮。但不是所有的野菜都能端上餐桌。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市民,水溝邊、馬路邊、垃圾堆旁、工廠旁等被污染區域生長的野菜盡量不要采摘食用。公園和城市公共綠地的野菜,也不要輕易采摘,可能已被噴灑農藥。建議市民挖野菜到山間野外,要選擇沒有污染的地方。要盡量在正規地方選購來源安全可靠的野菜。市民應選擇傳統的、具有多年食用歷史的野菜,慎重購買新出現或很少見的野菜。有些有毒植物與野菜很像,比如有毒植物毒芹和水芹長得類似,容易誤采、誤食中毒。因此,市民別采集不認識、不熟悉、不確定的野菜,以避免誤食進而引發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有些野菜中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含量較高,所以食用時要掌握量和正確的烹調方式。烹飪之前要將野菜擇凈清洗,過熱水焯燙可除去部分天然毒素和草酸。多數野菜富含草酸,多食易導致腎損傷,且食用野菜重在嘗鮮,難以滿足人體所有的營養需求,應注重食物多樣性和膳食平衡。嬰幼兒、孕婦、乳母、消化系統存在疾病以及野菜過敏的人群應該不吃或少吃野菜。
誤食有毒植物后,人體會出現惡心頭暈腹痛等不適感,要立即催吐,市民可以用筷子勺子壓住舌根引吐,然后立即帶上吃過的植物去醫院,以便醫生有針對性地治療。(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