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4月21日第7版
一周說
智庫開良方 落地方奏效
在城市形象重塑、城市能級躍升、城市品質改善的蛻變中,青島亟須汲取各方智慧。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校和社科院專家學者的建議、提案和“好點子”,反映現實、表達民意、溝通官民、貢獻智能,是城市各方智慧的主要“聚集池”。如果部門積極回應這些良方,政策及時跟上,閉環機制全力保障,必會實現推進城市治理的強大“療效”。
應該說,近年來,各級“城市智庫”每年都會推出大量高質量、有見地的城市發展良策,這些飽含著為民情懷和責任擔當的“錦囊妙計”,也成為各職能部門改進工作、提升效能、實現轉型的重要智慧之源。但不得不承認,由于歷史遺留、職能交叉、責權不清等各種桎梏,這些“施政良策”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中梗阻”,以致落地維艱。因此,想要讓這些好點子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源,切實為城市發展帶來良好的治理效應,必須在機制上不斷創新,實現調研、建議、推進、落地各環節的“閉環運行”。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架空線纜已成為影響城市形象和安全的突出問題,如何實施架空線纜精細化管理成為城市各級“智庫”的關注焦點之一。 此前,本報“圓桌話題”欄目就如何治理“城市架空線纜管理亂象”進行過深入探討。應該說,無論為提升城市景觀,還是為消除安全隱患,架空線纜統一管理都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未來趨勢。可由于空中管線分屬復雜,協調起來確實有一定難度。 此外,地下管位難尋、施工組織困難,也是架空線纜治理面臨的棘手難題。事實上,在架空線纜管理方面,上海已經有相對成熟的經驗。據悉,早在三年前,該市已啟動架空線纜入地工程,配備8米多高的四層綜合電線桿,不僅集納通信、信號、路名標示等功能于一身,還能自動感知狀態,及時預警,為有效解決架空線纜亂象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而就我市線纜亂象難點,在記者采訪中,薛月海、孫永良等市政協委員也分別提出了“統籌管理,數字監控”“明確權屬,分批‘入地’”等良策。但即使政協委員積極建議,媒體全力推進,到了真正的落實環節,卻無部門愿意“接招”,致使這些真知灼見至今依然“束之高閣”。
不僅如此,本報“圓桌話題”欄目此前推出的許多涉及城市治理、民生熱點話題,諸如“房產證辦證難”“立體停車設施叫好不叫座”等,也都邀請各級專家學者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分析,發表真實觀點,開出治理“良方”,但最終都因無部門愿意主動出頭而流于“紙面”。因此,未來要想全面發揮各級“城市智庫”作用,讓“治理良方”落到實處,起到真正的“療效”,還應在調研、建議、落實這個“單向鏈條”上設置“監督鍵”,通過“監督”實現“閉環效應”,發現懸而不落、落而不實,要限期整改,切實消除“中梗阻”,打造建議落地的“閉環運行”系統,為接地氣、有溫度、有情懷的建議落地保駕護航。
機制是保障力,政策是推動力。有了機制做堅實的制度后盾,但如果缺乏政策的“藥引子”,最終“良方”奏效依然會遭遇“末梢梗阻”,無法讓“陽光照進現實”。因此,要想讓“智庫智慧”能切實落地,不僅需要相關部門的配合,更須相關政策的“同向而行”。
無名小路臟亂差影響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在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的大背景下,其管理難題也日益引發委員和專家們的關注。本報此前推出《家門口的“無名路”到底該怎么管?》報道,探討無名路的治理困境。采訪中,市政協委員牟成臻提出,應盡快從還原其市政屬性入手,對全市的無名路進行全面梳理,并納入統一監管。而對于梳理過后依然不能轉化的無名小路,市政協委員孫學峰也提出了“委托服務,協作管理”的建設性方案。但這些有利于城市治理的良策,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障,目前依然還難以落地。
對于民生建議的落實,“上半篇文章”做得再好,如果落地開花的“下半篇文章”缺乏制度保障,也無法真正奏效。因此,落實凝聚各方智慧的建議,相關職能部門要拿出勇于嘗試新生事物的魄力,研判細則,多方求證,努力以制度保障打通“末梢梗阻”,才能助力建議切實落地發芽。
今年是青島的項目落地年。好項目要落地,好建議同樣要落地。沒有落地,再科學的建議、再精準的方案也無法結出“美麗的果實”。未來,如何讓金點子發聲,讓好建議落地,將民間智慧轉化成為城市治理的內生動力源,成為城市治理這場“大考”中的一道“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