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和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的收官之年。按照“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的標準,青島市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作全面提速。省、市文件中要求“充分調動農民群眾自愿出資出勞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各界進行多種方式的捐資捐助,為農村通戶道路硬化提供資金保障”,可是,在實際執行中,部分村鎮卻“走了樣”。近日,平度市多位村民通過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名義上是自愿捐資捐助,村委卻按照道路面積硬性收費,并且每個鎮收費標準都不一樣。”
“5月中旬聽到消息說,今年村里要搞‘戶戶通’建設,修路修到家門口。對村民來說這是好事。現在村里又通知說要收錢,每平方米交10元。”平度市舊店鎮許里村一位村民說,他家核算的道路面積是32平方米,需要交320元,整個村有600多戶,每家費用也根據測算面積不等。無可奈何,這位村民把費用交到了村里,而令他不滿的是又出現了另一種情況。
“房屋門前鋪設的水泥路,2米寬的水泥厚度為10厘米,4.5米寬的水泥厚度為15厘米。厚度不同,道路質量也不同,為什么給村民定的收費標準卻是一樣的?”這位村民質疑說。
在采訪中,多位村民對此事表示不滿?!吧霞壩募f的是自愿捐款,條件好的多拿點,條件差的量力而為,可是落實到村鎮變成了按戶攤派,這就是變相的強制收費了?!币晃淮迕裾f。
觀海新聞記者聯系到舊店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告知:“實施‘戶戶通’工程,的確是以‘自愿捐款’的方式來發動黨員干部及群眾的,至于收費情況,應該是每個村自己定的?!必撠熢撴偨煌ńㄔO的辦事專員告訴觀海新聞記者:“由于財政資金緊張,雖然上級政府承擔了一部分,但是遠遠不夠,還需要鎮上及村委集中籌集一部分?!?/p>
這一說法也在部分村委得到確認,相關工作人員告知:“今年集中推行‘戶戶通’建設工程,從市里到鎮上再到村里層層開會,關于修路的資金投入,市里、鄉鎮、村集體都會按比例出資?!?/p>
除了許里村,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同樣是舊店鎮的澗里村、山里石家村、后寨子村等地,也均是按照10元/平方米的價格收費?!拔覀円蟠逦贸鍪召M文件來,但是村委拿不出來。” 后寨子村一村民說。
每戶的修路面積如何測算?觀海新聞記者在多個村莊采訪了解到,每個村的測算方法不太一樣,大多是根據農戶門前胡同所占面積進行測算,具體來說,寬度通常為2米或4.5米,長度大致按院墻的位置確定。
部分村民反映說,不同的鎮村,每平方米的收費標準也不一樣。如云山鎮村民反映,該鎮按照7元/平方米的標準收費;大澤山鎮高望山村村民反映,該村按照17元/平方米的標準收費;崔家集鎮李家頂村村民反映,該村按照20元/平方米標準收費;仁兆鎮小劉戈莊村村民反映,該村按照一間房屋80元的標準收費。
觀海新聞記者與上述鄉鎮聯系,工作人員均回復“是按照‘自愿捐款’的政策發動的”,而問及“出現強制收費的情況該如何監管”,工作人員則以“是村委自己的行為”回復。
就此,觀海新聞記者從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今年全市共1962個行政村要完成通戶道路硬化任務,平度市占到1107個。關于修路的資金來源,平度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的公開信息顯示,青島市支持20%的建設資金,平度市配套40%的建設資金,鎮村兩級負責剩余40%的建設資金。
村鎮的資金壓力大,是否意味著就可以以“自愿捐款”的名義變相向村民收費?2019年10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推動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確指出,通戶道路硬化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自愿出資出勞的積極性”;2019年12月,《關于印發青島市推進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實施方案的通知》也指出,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自愿出資出勞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各界進行多種方式的捐資捐助”。
村莊通戶道路硬化,修的是路,改變的是村容,聯系的是民心。有村民表示:“大家都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兒,但捐資捐助是不是應該先在我們村民中間進行廣泛宣傳發動?或者是摸摸底?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一刀切’地硬性攤派下來,讓我們交費,這種工作方法令人難以接受。再就是,每個村的收費標準不一樣,是不是也該給我們村民一張明白紙,讓我們有知情權?”也有村民表示:“為家鄉建設,村民也會支持,畢竟這是利民好事。但是,我們村民希望地方職能部門能認真執行文件精神,走到基層聽聽我們的想法,將好事辦好,不要‘走樣’‘變味’?!?/p>
記者點評
別讓好政策“變味兒”
“戶戶通”工程本是一件共建共治共受益的好事,但在落實過程中,卻出現了群眾不領情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政策不透明、工作不細致、落實不走心,相關部門理所當然地“包辦”民意,結果事與愿違。
俗話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級的各項決策和部署需要基層貫徹落實,也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基層只有把好政策落實落細,把好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才能獲得群眾的廣泛支持。
莫言下嶺便無難,一山放出一山攔。群眾意愿千頭萬緒,工作確實難做,但不能成為存在“包辦意識”“長官意志”的理由。只有拓寬民意表達渠道,在摸準民意、民心和民情的基礎上,采取更加合情合理的工作方法,才能實現道路的“戶戶通”、干群之間的“戶戶通”,否則,容易讓好政策“變味兒”,甚至讓群眾心生不滿。(青報全媒體記者 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