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徐稚媚 文案/王鳳一
你都是從何處遇見這個初夏?
是撩起你的頭簾,溫潤卻不凜冽的風?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是漸漸伸長腰身、綠意蔥蘢的樹?
還是雨滴落下,灑落一地的花?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趙健鵬 攝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
今日14時47分,我們迎來立夏;

資料圖。巨峰一景。觀海攝影師 董志剛 攝
夏,在檸檬水打翻的瞬間得以窺見;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于君怡 攝
夏,和著寂靜夜里的蟲鳴聲敲開房門;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于君怡 攝
夏,頂著荷葉、乘著電扇、空調飛旋的螺旋槳降臨;

路邊售賣的草莓。(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夏,伴著水果攤上切割開的大西瓜逐漸長大。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談及青島的夏,
就不得不提海邊木棧道吹來的海風,

魯迅公園是匯泉景區第一景點,也是青島最有特色的臨海公園。(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唐婕 攝
就不得不說,挽起褲腿兒,深一腳淺一腳,一挖一麻袋的蛤蜊;

漁民將蛤蜊分裝上岸。(資料圖)觀海攝影師 王華 攝
就不得不推薦甘冽清醇的啤酒,

2020年第三十屆青島國際啤酒節,小朋友在大棚內暢飲果汁。(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和著那咬下一口,滋溜冒油的烤串;

李村夜市。(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嘖!真恣!

資料圖。觀海新聞/青島畫報記者 徐帥 攝
立夏有三候
一候螻蟈鳴
兒時的你,是否總期待著螻蟈的聲聲蟲鳴?
打著手電筒,在明晃晃的燈光下,尋覓夏的蹤跡;
和著記憶里雪糕的甜味兒,越來越近。

資料圖。觀海新聞/青島畫報記者 徐帥 攝
二候蚯蚓出
豐盈的雨水,潮熱的天氣;
關于夏的記憶漸漸回籠,
萬物生機勃勃的時光里,
連蚯蚓也掘土而出,迫不及待展示生命的活力。

青島西海岸新區王臺街道鄉野如畫,一列動車在連綿的鄉野上穿行。(資料圖)觀海攝影師 韓加君 攝
三候王瓜生
王瓜的蔓藤肆意生長,

生長的黃瓜。(資料圖)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于君怡 攝
掛在樹杈上,攀附在石邊;
只待那盛夏的果實,累累掛滿枝頭。

藤蔓上結滿了西紅柿。(資料圖)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于君怡 攝
立夏這一天,各地有著獨具特色的習俗;
“吃立夏飯”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們向鄰家第戶討米一碗,稱:兜夏夏米。米與雷筍、豌豆、蠶豆、蒜苗等食材在露天煮飯,放上青梅、櫻桃等,分送前日給米的人家。民間認為,兒童吃后,可防中暑。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婧菲 攝
“立夏稱人”
——“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據說立夏之日稱了體重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人們希望通過稱人這個舉動,添福增壽。

資料圖。觀海新聞/青島畫報記者 徐帥 攝
“立夏吃蛋”
——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立夏之后,氣溫將逐步攀升,容易讓人食欲消退。人們將雞蛋掛于小孩頸上,盼望消暑祛病。

西海岸新區六汪鎮夢圓蛋雞產業循環經濟園區。(資料圖)觀海攝影師 韓加君 攝
……
花樣繁多的習俗,無不承載著時人對夏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晚櫻與柳樹相伴而生,畫面十分美麗。(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桃花散盡春已暮,不覺芳菲已入夏
四時萬物,層疊更替;

位于長寧路上的“城市記憶——老街巷”建筑群。(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繁花落盡時,我們感嘆時光匆匆,何不挽留花的爛漫;

李村河畔雨后落“櫻”繽紛。(資料圖)觀海攝影師 崔超 攝
初夏降臨時,目光所及一片蔥蘢,綠蔭幽草、麥香撲鼻;

航拍鄉野春耕圖,猶如大地畫線。(資料圖)觀海攝影師 韓加君 攝
美好的生命,總是生生不息。

資料圖。觀海新聞/青島畫報記者 徐帥 攝
炎暑將至萬物長,陽光明媚且張揚
夏是暖陽,是綠色,是暈染開的,千絲萬縷的藍;
夏,更是生長!

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于君怡 攝
如果春天還有遺憾,就交給夏天來彌補吧!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