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孤島和數據打通等所謂的轉型難點,不是受制于技術,而是受困于認知,以及這一傳統認知模式下的組織結構
數字化生存 思維至上
洶涌的數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業,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獨善其身。而要學習數字化生存,與積極擁抱和應用層出不窮的新技術相比,盡早習得數字化思維更加至關重要。
近段時間來,一系列跨界造車的新聞牢牢占據財經頭條。小米、滴滴、百度……越來越多新玩家涌入汽車產業賽道,傳統汽車企業與造車新勢力間毫無疑問將“必有一戰”。但這種比拼,并非僅僅是傳統的技術、產品質量或是市場的比拼,而是一場關乎未來智能化出行想象的較量。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將人類帶入了軟件定義一切的時代。人們需要的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代步工具,而是一個移動的智慧生活空間。車企賴以生存的將不再是賣硬件,而要轉變為賣軟件和賣服務。誰的創新最能切合消費者對未來出行的需求,誰才有可能勝出。
而這才是傳統車企危機感的真正所在。新能源汽車降低了企業跨界造車的門檻,傳統車企比較優勢縮小,而與互聯網或新勢力相比,在智能出行方面的優勢又不甚明顯,硬仗在所難免。
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經所說,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數字化時代進程加速,組織管理邏輯已發生了很多改變,不能再用舊時代的邏輯。數字化時代來了,就不能用舊時代的邏輯來做,得用一個新概念。數字化思維,顯然就是企業當下所需要的。
思維的轉變和形成當然比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要難得多。很多制造業企業在工業互聯網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上并不順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還沒有在頂層企業戰略上形成清晰的認識和思路,而只是跟隨大趨勢亦步亦趨。一位參加了很多供需對接會的上海某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相關負責人曾經表示,很多企業談到對工業互聯網改造的各種擔憂其實都不是它們在工業互聯網改造上行動較慢的關鍵問題,根本還是在于沒有形成數字化的思維。而相反,那些外界看起來轉型成功的,都是已經在思維范式轉換上大踏步向前的企業。比如原本經營變電裝備的特銳德,它用充電網運營思維,描繪出了企業第二條增長曲線。
組織結構的調整和變革在企業上下形成數字化思維中扮演重要角色。行業都在談的數據孤島和數據打通背后,原因大多都不是技術上的難點,而更多是組織結構上的問題。而反過來,那些在大數據上做得較好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是有組織結構支撐的。海爾集團所有制造基地的能源消耗和管理均能橫向比較,綜合管理,而不是像很多其他企業不同基地“各自為政”,所依靠的正是在多年前便設置了能源管理部門統籌節能管理。
制造業競爭愈加激烈,想要依托數字化轉型實現飛躍發展的青島企業,在擁抱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時要在系統思考和布局上多下功夫,而不要只是“一時興起”地零敲碎打。(孫 欣)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