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5月21日2版

對“老人友好”讓城市更美好
對很多城市的社區和老年大學來說,手機課正成為一項“標配”。老年人學習興致很高,但普遍感覺受挫。他們在課堂上學會的,下了課常常就想不起來。在上海,為幫老人減輕挫敗感,提升學習效率,有授課老師開始對課程進行改革。比如,在名稱上淡化“老年人”,改稱“長者智能手機培訓計劃”,杜絕“掃盲”之類提法;在培訓方面注重授課和后續答疑的銜接,努力構建完善的政府、社會、家庭聯動的長效機制,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在老齡化社會的大背景下,城市必須為老人而變。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達1.9億人。與上個十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和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別提高了2.51個百分點和2.72個百分點。雖然整體來看,我國目前尚處于輕度老齡化狀態,但老齡化進程正明顯加快,養老產業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建設“老人友好型城市”也應按下“快進鍵”。
建設“老人友好型城市”,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審視城市發展,加強城市“適老化”改造。不妨借鑒日本的一些做法:東京街道的路肩大都設計成緩坡,方便輪椅或嬰兒車上下。公交車也大都是低障礙或無障礙,老年人或者身體不便的乘客上下車時,乘務員會用專用的可折疊式鋼板在車門處臨時搭建一個坡道。有些公交車的車體甚至能升降,乘客上下車時,車體會下降到離地面僅有幾厘米的高度,車門關閉時再上升到正常位置。有些出租車后座門采用滑動門設計,后排空間可容納一個輪椅。還有的手扶電梯專為老年人設計,最短的只有5個臺階……這些都切合老齡化的社會需求。
“老人友好型城市”還體現在頂層設計上,不斷完善養老、醫療和護理等與老人緊密相關的制度。從全國來看,青島的一些做法比較領先。比如,在全國率先推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全覆蓋政策,城市范圍內,不僅在街道建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每個社區也建立了社區服務點。今年還將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城鄉全覆蓋。較早地將保險主動引入養老機構,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此外,政府部門還積極探索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提升護理的專業水平。
每個人都會老去,“老人友好型城市”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維度,事關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政府部門必須做好的一項事業。同時,對于國內大循環來說,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產業。正是,夕陽紅里孕育朝陽產業,只是如何發掘這一市場,打造良好的養老生態,還有待進一步探索。不僅需要政府政策和資金引導,也需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王學義)
責任編輯:劉聰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