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京又援疆,青大附院檢驗科潘華政為兩地貢獻核酸檢測的青島力量
甘當與病毒短兵相接的抗疫“幕后英雄”
早上8點,穿上隔離衣,戴好防護帽、外科口罩、手套,青大附院檢驗科市南黨支部書記、病區副主任潘華政準時進入實驗室,開啟了一天的工作。血液、尿液樣本從醫院的各科室涌來,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感染性疾病科乙肝、丙肝病人的樣本,等待潘華政的檢驗結論,從而指導臨床醫生用藥。

工作中的潘華政。 郭菁荔 攝
“每天接觸這么多傳染病病人的樣本,怕嗎?”記者問他。“這些檢驗只需要二級防護,不需要戴護目鏡,與核酸檢測的三級防護相比輕松多了。”談及“核酸檢測”,潘華政的思緒又回到了西海岸院區檢驗科,回到了北京、新疆,那一幕幕與新冠病毒正面交鋒的戰場。
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是疫情診治的關鍵。疫情暴發之初,青大附院整個檢驗科具備核酸檢測資質的人員只有20人。潘華政主動向科室請戰,被列入檢驗科赴鄂緊急醫療隊第一梯隊成員。他說:“我是科室黨支部書記,又有多年核酸檢測臨床工作經驗,前往一線義不容辭。”不過,他最終沒能去武漢,卻成了青大附院首位從事新冠肺炎核酸檢測人員。2020年2月初,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區受命開展核酸檢測,潘華政又主動報名了。
“大家做好防護措施,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因為接觸的標本都是來自確診病人或高度疑似病人,潘華政一再提醒伙伴們。這份工作其實更像是“幕后工作者”,實驗室內,大家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齊N95口罩、護目鏡、防護手套,不一會兒就會感覺憋悶、缺氧,甚至出現脫水等不適狀況,護目鏡也很快被霧氣遮擋了視線。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經常不吃不喝連續工作八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對檢驗人員精力、體力、耐力的巨大考驗。 “和現在相比,那時的檢測條件相對簡陋,沒有大型設備做輔助,每份樣本至少需要4個小時才能出結果。如今醫院的日核酸檢測能力已達1萬份。”他說。
去年6月,北京新發地市場發現新冠疫情,潘華政擔任山東援京醫學檢驗隊副隊長、臨時黨支部組織委員。為確保檢測如期完成,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24小時運轉,檢測人員和設備不分晝夜超負荷運轉,標本隨收隨檢、分秒必爭。山東援京醫學檢驗隊在24天援京工作中共完成核酸檢測6萬余份。
從北京返回結束隔離期后的第三天,潘華政再次踏上馳援之路,目的地是新疆喀什,對口支援喀什第一人民醫院從事核酸檢測工作。工作之余,潘華政還對喀什維吾爾醫院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受到了他們的稱贊,直至今日潘華政還經常收到維吾爾族醫生發來的微信,或是問候,或是探討疑難樣本。
由于抗擊疫情工作表現突出,潘華政去年榮獲山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前一段時間,他組織支部的黨史學習教育啟動會后對記者說:“作為黨員和醫務工作者,要自覺守初心、擔使命,把學黨史、見行動、做表率、當先鋒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
今年以來,潘華政的工作重點轉移到DNA檢測等方向。他正在承擔一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課題為腫瘤相關分子標志物的篩選。這項工作主要研究肝癌患者的耐藥性,借此檢測出哪些病人適合免疫治療,“希望可以借此幫助更多肝癌患者的治療。”他解釋說。
黨員檔案
潘華政,男,43歲,青大附院檢驗科市南黨支部書記,檢驗科市南院區病區副主任。于2018年到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訪問學習1年,從事腫瘤代謝等方面研究。先后榮獲山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