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領23人零起點創業,于德翔用十多年的拼搏打造出一個中國同行業的翹楚
把黨建作為企業發展的“紅色引擎”
“特來電的機會和風口來了,我最近幾乎都在出差?!边@句話道出了特銳德董事長于德翔的常態。
2001年,于德翔放棄國企高管職位,“下?!苯浬?。2004年,他帶領由23人組成的創業團隊從零開始創業,成立特銳德,瞄準的是箱式變電站。當時,箱式變電站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空白,多數人對其發展前景并不看好。

于德翔在相關論壇上介紹企業產品。
創業初期很難,公司的錢經常不夠用,于德翔就拿自家的錢來補充。沒有像樣的辦公室,他們就用木板隔出房間給技術人員畫圖?!澳菚r候,為了跟采購方的領導說上一句話,就在對方辦公室門口餓著肚子等一天?!庇诘孪枵f,創業初期,吃苦受累是常事。
2006年,對特銳德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公司中標了青藏鐵路全線35千伏箱式變電站項目,并隨即在中國鐵路市場嶄露頭角。從那時開始,特銳德在行業內的話語權越來越重要,毫不夸張地說,隨著特銳德的“版圖”越做越大,中國高鐵沿線每兩公里就擁有一臺特銳德的箱變產品。
2009年,于德翔帶領特銳德真正走進公眾視野。那一年,特銳德成為中國創業板第一家上市公司。那是特銳德的高光時刻,其股價在上市當天就經歷了84.87%的暴漲,振幅高達121.81%。
然而,國家對于鐵路的投入不可能一直居高不下。自2011年開始,中國鐵路總體建設節奏放緩,于德翔清楚地看到了特銳德發展的“天花板”。于是,他在2014年著手第二次創業。
二次創業,他們決心做一架“飛機”,機體是設備制造業,這是特銳德發展的根基;兩翼分別是充電生態網和新能源微網,這是特銳德騰飛的兩個新引擎。同年,“特來電”應運而生。
回憶起第二次創業,于德翔認為,這更像是一場“賭注”,“虧得讓人心驚膽戰”——特來電成立7年,累計虧損達到12億元。
但這些壓力沒有壓垮于德翔,他一直咬牙堅持。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特來電在充電終端數量、充電量上都呈現指數型增長趨勢,成為工信部“新能源汽車充電網能源管理工業互聯網平臺”唯一承建主體,代表行業最高水平。根據中國充電聯盟今年5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特來電公共充電終端數量21.7萬個,位列全國第一。
于德翔熱衷創新,他深有感觸地說:“別人都做充電樁,我們一開始就做充電網,充電網是具有物聯網屬性的新基建基礎設施,深度鏈接著人、車、能源,并保持實時在線和高強度交互,把車聯網、能源網、數據網深度融合到一起,是工業互聯網最大應用場景。”
于德翔預想:“未來的車,開車跟司機沒關系,充電跟車主沒關系。到那時,每一臺車就相當于一個‘蓄電池’,成為電網中的一環,結合新能源發電,‘電動汽車+充電網’將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的最佳路徑?!?/p>
特銳德成立17年來,核心人才流失率幾乎為零。其中,黨員和黨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于德翔從公司成立之初就把黨建作為企業發展的紅色引擎,“黨建不能做成企業的成本,必須形成企業的利潤;黨建不是飄在天上的云,而是扎在地下的根”,這是于德翔多年抓黨建的心得。
于德翔說:“現在充電樁納入新基建,充電樁背后是充電網,充電網帶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帶動新能源產業,這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鏈閉環。”
黨員檔案
于德翔,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1965年出生,1985年入黨,管理學博士,正高級工程師?!皣铱萍紕撔?030重大項目”組專家,國家能源交通融合發展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曾榮獲“全國關愛員工優秀民營企業家”“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 萍)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