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6月9日第8版
一周說
從電動車進電梯說開去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各種各樣的新事物持續涌入我們的生活,在給市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城市建設、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這些“后來者”,簡單的“隨動管理”是不夠的,主動作為、系統施策才是正確的途徑。
近年來,電動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街頭巷尾,憑借著小巧的身形和低廉的使用成本,成為市民出行的好幫手。但電動車的普及,也給物業管理和城市運行帶來了挑戰,需要相關部門綜合考量加以應對。我們遺憾地看到,面對電動車的迅猛發展,相關部門反應滯后,動作緩慢,引發了市民的吐槽。
5月中旬,觀海網友Zk10/B在“直通12345”平臺留言,反映李滄區福臨萬家一期好多住戶把電動車搬進電梯帶上樓,存安全隱患,請相關部門監督。李滄區浮山路街道辦事處回復稱,街道高度重視網友反映的問題,因目前無強制規定,主要是物業社區加強勸阻。如此答復讓反映問題的網友很不買賬。該網友坦言,自己反映問題是希望“解決問題”,沒承想部門卻急著“撇清責任”。
電動車進電梯的安全隱患卻人所共知。近日,成都、合肥等地相繼發生電動車、電動車蓄電池在電梯內起火、爆燃事故,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隨著電動車的普及,車主借用電梯推車上樓現象在我市也較常見,讓市民心存擔憂。面對這一問題,相關部門應該從保護公共安全的角度快速行動起來,研判問題,找出對策,解決問題。
據了解,為了遏制電動車進電梯行為,很多地方已經有所作為,推廣電梯報警系統就是個好例子。安裝該系統的電梯,一旦監控到電動車進入梯廂,就會立即發出警報,電梯隨即停運,直至電動車退出電梯廂為止。該裝置從根本上消除了電動車進電梯的安全隱患,值得青島借鑒。
進電梯上樓只是電動車管理的難點之一,電動車高空扯線充電、樓道內亂停亂放等現象也時常困擾著市民生活。在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和本報輿論監督熱線,這些詞都是市民反映的“高頻詞”。面對市民詬病,相關部門的回復多是“督促物業服務企業加強管理”。這種見招拆招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卻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隱患。
事實上,電動車之所以存在諸多擾民狀況,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區域規劃建設無法與市民生活新變化相匹配。作為一種新興事物,電動車的停放、充電需求在居民小區規劃建設之初尚未顯現、無法預料。當電動車大舉進入市民生活、矛盾愈發凸顯時,也無相關措施進行規范,導致了目前“無強制規定”下的“無計可施”之尷尬。
破解問題,既要“開源”,又要“節流”。一方面,面對電動車管理的難題,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加強電動車集中停放及充電公共設施的配備。在有條件的住宅小區、樓院,應結合實際情況設置電動車集中停放及充電場所。在建和未建小區,也應盡可能將此類公共設施配套納入規劃中。另一方面,還要從制度上強力保障,出臺相關政策,制止電動車進電梯上樓、高空扯線充電、在樓道亂停亂放等行為,從根源上消除安全隱患。
電動車管理僅僅是社區治理的一個縮影。伴隨著城市的發展,“擠入”市民生活的新事物越來越多,從快遞柜到新能源汽車,再到老樓安裝電梯,在滿足市民新需求的同時,它們的出現也影響了城市原有的空間和秩序。面對這些新事物,需要城市的建設者管理者打破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尋找更為豐富的管理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守護好市民的高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