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海標準計量中心,中心副主任吳剛把一張大大的“北海區海洋管理現狀圖”打開,一邊給記者指點著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的海域管理范圍,一邊介紹:“做計量檢定工作,就相當于是給儀器設備當‘醫生’。北海區海洋觀測站(點)的觀測儀器,由我們標準計量中心來做‘體檢’。以前是這些儀器送到我們手中進行檢定,后來因為采用全自動不間斷海洋觀測系統,就由我們到現場去檢定。 ”
從2005年第一次完成北海片區所有海洋站觀測設備現場檢測開始,這項開創了海洋計量系統內先河的工作,北海標準計量中心已經堅持了15年。 “從一開始慢慢摸索到如今輕車熟路,工作流程越來越完善,也見證了海洋站的變遷。 ”吳剛說,“回頭來看,最艱苦的還是早些年。但我們的辛苦付出,是有價值的。 ”
第一次檢測手就被凍僵
2005年11月上旬,由吳剛、邢國輝、鐘貽強和李明君4人組成的計量檢測組,第一次開始對海洋觀測站(點)進行現場計量檢測工作。
從青島出發到達煙臺,再經過6個小時的航行,清晨5點多,由煙臺駛出的“棒槌島”號客船穿越渤海海峽抵達大連港。深秋的青島,只不過涼風習習,而遼東大地已呈現一片入冬的景象,公路兩旁的田野枯草結滿了厚厚的白霜。因為經驗不足,穿著單薄的吳剛團隊,剛一下船就遭遇無情的嚴寒。
海洋觀測站一般選在空曠、有一定高度、靠海的地方,大部分地處荒涼地帶。下船后,他們還要駕駛商務車,攜帶通風干濕表、雨量筒、370數字氣壓計和手動可調氣壓源、手持式風速風向儀等便攜式標準計量器具,摸黑前往大連中心站所屬東港海洋站。中途在服務區休息時,才發現地上的水已經結冰了。
那時的東港海洋站還在一棟居民樓內辦公,2樓辦公室只擺放著幾張辦公桌,設施十分簡陋。觀測場設置在丹東港內的散貨碼頭旁一座用鐵皮包裹的簡易房頂,百葉箱和其他觀測設施布滿了煤灰。由于氣溫低,裸露的雙手不一會就被凍僵,他們順著梯子攀爬到房頂時,身上和雙手已被煤灰染成了黑色。
“冷,太冷了。 ”吳剛回憶說。因為天氣緣故,加上北海區已經進入冬季,雨量觀測設備已全部被拆除,“經過這次教訓,從此以后,我們對北海區自動觀測系統的計量檢定校準工作提前至每年的7月至10月份開展。 ”
島上沒淡水條件很艱苦
2009年,大連中心站所屬溫坨子海洋站觀測系統升級為自動觀測系統,這是北海區最后一個由人工觀測改造升級為自動觀測的站(點)。
“以前雖然聽說這個站的條件十分艱苦,但到達觀測現場后還是受到強烈的震撼。 ”吳剛說,面向大海的是一間測波觀測室,門窗已經十分破舊,屋頂也有幾處透“亮”了。另一側是有幾個房間的值班室,簡單的廚房內十分顯眼地擺放著幾個裝水的大塑料桶,還有一個取暖用的燒煤小鍋爐。由于沒有可飲用的淡水,生活用水全部需要從幾十公里外的復州城拉過來。
沒有可飲用的淡水,幾乎是海島的“通病”。回憶起10年前因天氣原因被困在北隍城海洋站4天的經歷,吳剛記憶猶新。 “剛到島上的時候,還問人家要熱水喝。”吳剛笑著說,后來才知道,除了本地養殖的海鮮,這里吃的用的幾乎都要從島外運送上來,喝的都是瓶裝水。島上還有兩種途徑可以獲得淡水,一是海水淡化,這個主要是用來洗澡,他們基本上都盡量不用,因為太奢侈了;另外一個就是接雨水,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水窖。
升級改造建起現代化觀測場
2010年9月,吳剛、李明君、蘇繼琨、張濤一行執行對大連、秦皇島、天津中心站所屬海洋監測站自動觀測系統的現場計量校準工作。當到達大連中心站所屬的葫蘆島海洋站氣象觀測場時,他們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原本矗立在小山頂上的觀測場,現在已經變得不敢認:由于小山四周全部被挖掘,山頂只剩下孤零零的觀測場,原先上山的羊腸小道也消失了,裸露出山體大塊、小塊松散的石塊。到達觀測場已經是下午4點多,山石松動又十分危險,一行人在中心站和海洋站工作人員的配合下,肩扛手提地將全部計量設備搬上觀測場。等到全部完成自動觀測儀器設備的檢定校準工作時,遠眺行駛在路上的車輛已經打開了車燈。吳剛回憶說,為防止下山出現危險,停在山下的工作車輛打開大燈照亮山坡,大家才全部安全下山回到工作車上。
直到2013年,隨著北海區海洋臺站升級改造工作的結束,溫坨子海洋站同其他海洋站一樣,也已經建起了全新的值班室,內部設施完全按照現代化的標準要求進行了建設,觀測場周邊的道路和整個所屬區域進行了修整,一個初具現代氣息的海洋水文氣象觀測場呈現在紅沿河核電站旁。
常年堅守只為觀測更精準
受疫情影響,北海標準計量中心本年度檢測工作延遲近一個月。在疫情防控和政策允許的條件下,于5月派出專業檢測隊伍,分兩階段對山東、遼寧、河北、天津的42個海洋站開展了海洋環境自動觀測系統現場檢測。
目前,北海區海洋自動觀測系統已經升級到2代,部分傳感器已經實現了高度集成,數據的測量精度和穩定性大幅提高。與此同時,科技進步帶動我國已實現對海洋的立體觀測,一個數據的獲取不再依靠某一個海洋站來提供。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對海洋環境自動觀測系統進行現場檢測還有沒有意義?
吳剛表示,對觀測系統進行檢測,就像是醫生對患者進行查體,按照規定程序對每個傳感器進行檢測,判斷是否超過國家標準。有一些數值超標的、不可調整的,就會報廢。另外有一些可以給一個修正的數據,就好比給它吃點藥,調整到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多年來,經現場檢測發現設備數據超差而及時進行更換傳感器的現象時有發生。 “設備可以無人值守,數據可以無人發送,但一旦遇到極端天氣情況,還是要靠人工。 ”吳剛說,“在極端情況下,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預報,需要實際人工觀測和自動設備互相比對,這就是為什么在千里巖這個無人的孤島上,我們北海局堅守了幾十年的緣故。如果觀測設備出現偏差問題,那么觀測可能因此功虧一簣。 ”
近些年,北海標準計量中心不斷更新檢測設備,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 “過去檢測一個站至少4到5個小時,而現在只需要3個小時左右。 ”吳剛說,“像千里巖這樣的海島,只要‘早出晚歸’,就不用留在島上過夜了。 ”(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