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我在網上刷視頻時,看到了一個名為“抱孫子前沒洗手,51歲母親被兒子打出腦震蕩”的記錄片,網友留言達到數千條。
視頻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51歲的辜女士滿臉是傷,悲傷的情緒溢于言表。

據悉,辜女士在一家市場做生意,因為疫情的關系,兒子一家3口一直住在岳母家里。一天,兒子兒媳帶著孫子回來了,3個月沒見孫子的辜女士看到孩子,歡喜地抱了起來。然而不到一分鐘,兒媳就把孩子抱走了,并且說了句“沒洗手就不要抱孩子”。辜女士覺得委屈,就和兒子說了幾句。不料兒子直接對母親揮拳就打,導致辜女士鼻骨骨折、上頜骨骨折、輕微腦震蕩。
辜女士特別委屈,她說自己在這個家遭受了所有的打,以前是公婆打,前夫打,現在又被兒子打。她想不通,自己就想抱抱孩子,為何換來的是拳腳相加?她氣憤得讓兒子賠償15000元,兒子直接轉賬給了她,并表示與其脫離母子關系。辜女士堅決不同意,還要將兒子告上法庭。面對記者時,辜女士的兒子陳凱承認自己打了母親,但自己決不是一時的憤怒,他對母親的行為是因為積怨已久。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兒子如此對待養育自己的親生母親呢?陳凱說,母親的脾氣非常大,有時吵起架來口沒遮攔,什么難聽的話都說得出來,甚至對1歲的兒子都是如此。陳凱的妻子也解釋說,她并不是嫌棄婆婆,只是因為疫情的關系,婆婆每天在市場接觸那么多人,出于安全考慮才抱走了孩子。
兒媳還說,當天,陳凱因身體不好正在服用中藥,婆婆就說兒子“你就是個藥罐子,不知道還能活多久”。陳凱認為母親這是在詛咒自己,一怒之下就打了她。辜女士的前夫也表示,以前一起生活時,辜女士就經常用言語攻擊自己及家人,常常和父母打架,甚至還打傷了自己的眼睛。
為了挽救這段母子情,辜女士帶著娘家人和兒子談判。陳凱認為,以前自己和母親吵架,大家都指責他對母親態度不好,卻從來沒有人在乎過他的感受,沒人問過是不是因為母親做錯了什么。辜女士認為,母子關破裂的原因是錢。幾年前,兒子買房要跟他借11萬,因為她把錢拿去投資了,就沒有及時給他,兒子從此懷恨在心,整整兩年沒叫一聲媽。

辜女士的妹妹認為,陳凱大打出手,就是想把母親打走,然后霸占這個房子。陳凱徹底憤怒了,他說自己根本不是想要母親的房子,想要覬覦母親的錢,就算寫著自己名字的房子,母親也可以想要就要,想賣就賣,自己就算沒有錢,也會和妻子兒搬出去租房住。他承認,自己打母親不對,也愿意承擔法律后果,但其他的事情,他并不認為自己做錯了,有因必有果,至于母子情,早就不存在了。說完,就和妻兒搬出了家里。
看到兒子痛哭流涕,辜女士心里五味雜陳,她打算挽留,但兒子只給了他一個絕決的背影。辜女士很傷心,她也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明明想把家人抱在一起,可她越是努力,兒子越覺得她無理取鬧。
02.
一些網友留言說:
一個女人被公婆打,被前夫打,被兒子打,兒子連房產都不要,也要跟她脫離關系,這樣的女人真的沒有問題嗎?
原因不在于抱孩子沒洗手,而是其他矛盾激化的結果。母親說全家人都不喜歡她,她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母親要有母親的樣,兒子才有兒子的樣。
被這么多人打還不反思自己的錯誤?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兒子打母親傷天害理,但自己說的做的確實膈應人……
大多數網友都認為,首先兒子打母親是違法的,再怎么說她也是生養自己的母親,即使是兒子,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法律責任。
我們都知道,抱孫子沒有洗手,只是這個事件的導火索,母子之間的矛盾早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那么探究事情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兒子責任更大,還是母親錯誤更多?
我認為,雖然辜女士是受害方,但導致母子關系破裂,辜女士要負擔的責任更多。
首先,她的性格太過強勢。不知道辜女士是在怎樣的一個家庭里長大,但能夠猜想得出,她的成長環境一定是缺少關愛、心情壓抑,經常遭受“打擊式教育”。久而久之,她便使用冷酷、刻薄的語言來回擊對方,以保護自己,顯示自己的強大和不可侵犯。
在婚姻里,辜女士仍然使用這個方式來處理與所有人的關系,包括丈夫、公婆,甚至是兒子、孫子。不要小看語言的力量,不同的說話的方式和態度,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那些經常出語傷人的人,就像是渾身長滿了鋒利的尖刺。即使他做了許多好事,也會被這一缺點掩蓋。這便是辜女士“總想把一家人抱在一起,卻怎么努力都沒有用”的原因。
其次,辜女士把錢看得太重了,重得超出了母子親情。辜女士認為自己沒有借錢給兒子,兒子就對自己懷恨在心。就是因為她自己把錢看得太重了,所以她認為兒子也是這樣想的。為什么有人把錢看得很重,生怕自己的錢被別人拿了去?說到底這種人就是在生活中沒有安全感,他覺得只有錢能帶給他一切,沒有了錢什么都不存在了,包括至親至愛。因此他們會死死地抓住自己的錢,不容許被別人拿去。
還有,辜女士把生活看得太膚淺了。50多年來,幾乎所有的事,她都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從來沒有思考過事情背后的因果關系,更沒有關注過自己內心的成長,這才是導致她家庭破裂、母子成仇的根本原因。我們說,即使生在一個問題重重的原生家庭,我們依然可以沖出重圍,把自己活得陽光燦爛。
兒子的錯誤在哪里?那就是暴力傾向。從辜女士的話中,我們能看出來,她嫁入的是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試想辜女士第一次出口傷人時,如果對方能跟她好好溝通,真誠地指出她的錯誤,那么辜女士也許會有改變。但很遺憾,當時她一定是挨了一頓打。這樣的解決方式只能讓辜女士變本加厲,你越打我,我越要罵。后來,打和罵成了辜女士和婆家人爭斗的武器。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兒子,無疑也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很多中國家長,信奉“打擊式教育”。他們很少給予孩子贊揚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打擊和挖苦。不可否認,父母的責罵目的是刺激孩子做得更好,但孩子要比大人單純得多,不會想到父母會拿反話來激勵,只知道所有的錯都在自己身上,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只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父母的每一次語言暴力,只會讓孩子陷入無端的痛苦之中,甚至影響其一生。所以說,父母不好好說話,足以毀掉一個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成功的家教源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相處的種種,而父母的語氣影響孩子的一生。好的家庭與父母的言語息息相關,尤其是說話的語氣。父母說話的語氣,不僅影響家庭的幸福,也影響到孩子日后的為人處事。(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慧)
看了這則新聞,你有怎樣的感受?你怎么評價這對母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