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案/岳文燕 設計/徐稚媚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世博園睡蓮世界池中種植的睡蓮。(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今日5點35分,
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的處暑。
處暑過,暑氣止。
此時,大雁高飛,天高云淡。
颯爽的秋色鋪陳開來,
處處都是一片新秋好景。

8月下旬的海邊,沙灘到海水的漸變色美如畫卷。(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唐婕 攝
處暑有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
處暑后,秋涼開始彌漫,
秋風漸嘯,天地清明。
此時鷹也感知秋之肅氣,將自己的獵物獻給大地。

城陽區的灘涂上,一只海鷗伴著霞光穿行。(資料圖)觀海新聞特約攝影師 王海濱 攝
二候天地始肅。
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
蕭瑟之氣彌漫。

在青島匯泉灣畔遙望小魚山。(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三候禾乃登。
“登”即成熟,
歷經過三伏天的揮汗如雨,
褪去夏的青芒,換上秋的金黃,
是收獲。

玉米長成一人多高的青紗帳。(資料圖)
“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
處暑時節,五谷各類農作物成熟,
人們迎來萬物收成之季。

伴隨著初秋的絲絲涼爽,城陽區夏莊街道的葡萄豐收了。(資料圖)觀海新聞特約攝影師 董志剛 攝
冷熱交換試拳腳,一場秋雨一場寒。
處暑以后,雖然“秋老虎”開始發威,但是晝夜的溫差較大。
所謂“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便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
節氣開始之后,人體進入生理休整階段,
容易產生“秋乏”。
化解“秋乏”,要保證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城陽區白沙河入??跐竦氐臄r河壩下魚蝦豐盛,吸引了不少白鷺、蒼鷺等野生水鳥前來爭美食“搶秋膘”。(資料圖)觀海新聞特約攝影師 王海濱 攝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
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
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盛開的睡蓮。(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處暑過,暑氣止。
新秋恰是出游的好時節。
“七月八月看巧云”,
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
在宜人初秋里,伴著涼風徐徐,
走上街頭,迎接秋日的收獲與快樂。

游客在紫薇花下走過。(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雨欣 攝
暑氣過去,便到了捕魚的季節。
每年處暑期間,
沿海地區會舉行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駕船出海。
這也就意味著不久之后,
各種肥美的海鮮將“游”上餐桌。

初秋時節,嶗山區王哥莊港東漁港進入魚干晾曬季。(資料圖)觀海攝影師 董志剛 攝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
鴨肉味甘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
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初秋的小麥島,宛如海岸線上的一枚“綠寶石”。(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攝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夏日余溫仍在,“秋老虎”開始發威。
但早秋的涼爽也帶著荷花的清香襲來。
炎炎夏日,
終有盡時。
充滿收獲與希望的秋,
緩緩而來。

海水湛藍,景色迷人。(資料圖)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唐婕 攝
剛同盛夏告別,又和秋風撞個滿懷。
處暑,暑之止也。
但夏天的故事,
仍在新秋繼續。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