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與城市間的競爭正在演變為“圈子”間的競爭,省份與省份之間的競爭,關鍵看有沒有實力強勁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山東確立的區域發展戰略是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進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加快構建“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發展總體布局。
“十四五”,山東能否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贏得主動,關鍵看省會、膠東、魯南三個“圈”的表現。相較于高水平的城市群,這三大經濟圈一體化只能算剛剛起步,可以說是任重道遠。
8月26日,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召開構建“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發展總體布局新聞通氣會宣布,近日,經省政府同意,《省會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膠東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魯南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印發實施,勾勒了三個圈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省會經濟圈主打“黃河牌”,定位是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全國數字經濟高地、世界級產業基地、國際醫養中心、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中國北方強勁增長極。
膠東經濟圈主打“海洋牌”,定位是昂起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著力打造國際海洋創新發展高地、國際海洋航運貿易金融中心、新經濟發展先行區、高水平改革開放引領區、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魯南經濟圈主打“鄉村振興牌”,定位是著力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區、轉型發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經濟隆起帶、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
三個圈定位清晰,任務明確,有利于各展所長,錯位發展。
膠東經濟圈無論從人口規模、經濟體量、發展基礎、區位優勢、輻射范圍等哪個方面衡量,都蘊含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有責任在推動山東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此番也被賦予了“最重的擔子”——昂起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
山東半島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的龍頭,因此,膠東經濟圈可以說是“龍頭的龍頭”。做大做強膠東經濟圈,不僅有利于膠東五市自身發展,其意義更在于,能夠在中國北方打造一個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為更大區域高質量發展賦能。
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內,膠東經濟圈一體化都將會是青島實現躍遷的責任和機遇。此番,規劃給予青島的角色定位是“核心”,這樣的定位與青島的實力與正在扮演的角色相匹配。
能不能當好“核心”,直接關系到膠東經濟圈的未來,同樣關系到青島的未來。
目標定位“世界級”
作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龍頭,膠東經濟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就代表著山東的水平。
《膠東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提出了兩個階段的目標定位——
一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區域發展共同體;常住人口達到33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元。
二是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宜居宜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經濟圈。

膠東經濟圈包括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5市。2020年,五市常住人口324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1萬億元,分別占全省的31.9%、42.5%,工業總產值過4萬億元,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過5萬億元,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先進結構材料4個集群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對照現狀,五年內增加57萬常住人口、9000億元GDP,不是什么難事,這個階段性目標定得“偏保守”。
但要實現第二個階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經濟圈”的目標,還需要努力。畢竟,目前,國家級的城市群就有19個之多,這還不算不斷涌現的都市圈。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19個城市群承載了我國78%的人口、貢獻了超過80%的國內生產總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34個中心城市都市圈覆蓋的人口超過8億人,貢獻了占全國總量77.8%的生產總值。
影響力是以實力作為后盾的,膠東經濟圈要想成為“世界級”,首先需要大幅提升整體實力。
打好海洋這張“關鍵牌”
與城市一樣,每一個城市群、都市圈也應當有其獨特的氣質和特色。
從山東看,黃河是省會經濟圈的突出特色,鄉村是魯南經濟圈的鮮明特色,膠東經濟圈的特色則是海洋。三個圈的“十四五”規劃都分別突出了以上特色。
打好“海洋牌”,不僅是山東賦予膠東的重任,更是膠東承載的國家重任。

山東最大優勢在海洋,最大潛力也在海洋,發展海洋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山東“努力在發展海洋經濟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要求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
山東還是黃河九省區的經濟出海口,膠東經濟圈發展對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膠東經濟圈發展定位的最主要依據。
今年4月1日舉行的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推進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定位,即做優做強做大“海”的文章,全力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新經濟發展示范區、海洋航運貿易金融中心、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海洋教育核心區、深化改革示范區、對外開放橋頭堡。

從地理空間來看,海洋給了膠東經濟圈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陸域面積5.2萬平方公里,而海域面積達13.3萬平方公里。
從區位優勢來看,膠東五市是不折不扣的開放前沿:向東與日韓隔海相望,向西背靠黃河流域廣闊腹地,向南連接長三角,向北對接京津冀,是我國對日韓開放最前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交匯的關鍵區域、沿黃省份和上合組織國家主要出海口。
從海洋特色來看,依仗“藍色寶庫”的膠東已經積累了豐厚的藍色底蘊:陸地海岸線2782.2公里,約占全國的1/7;擁有青島、日照、煙臺3個貨物吞吐量過4億噸大港;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全球領先,涉海兩院院士約占全國的1/3;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9150億元,約占全國的1/8。
一年多來,膠東經濟圈五市圍繞做好“海”的文章、推進一體化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潛力和空間還很大。
“海洋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在《規劃》的各項分解目標中位列首位。到2025年,膠東經濟圈要實現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8億噸,海洋經濟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強力引擎,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5萬億元。這意味著要保持每年10%的增速,對五市而言,是壓力也是動力。
在膠東經濟圈的5大發展定位中,有三項涉“海”:打造國際海洋創新發展高地、打造國際海洋航運貿易金融中心、打造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這些定位實現了,膠東經濟圈就不辱使命了。
青島如何當好“核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都市圈也好,城市群也罷,其形成的重要原因就是擁有一個輻射帶動力很強的核心、龍頭。比如,北京之于京津冀,上海之于長三角,深圳之于珠三角。
無論是區位優勢、資源稟賦,還是肩負的國家省重任,青島都理應當好“火車頭”。
在這份72頁、三萬四千余字的《規劃》里,作為中心城市的“青島”二字提及了94次,遠高于煙臺的71次,濰坊的47次,威海的46次和日照的44次。青島的引領責任不言而喻。
《規劃》以“共筑陸海聯動發展新格局”概括了對膠東經濟圈的未來格局。為此,發揮青島輻射帶動作用,以青島為核心,依托高鐵、高速等交通軸和濱海發展帶,培育壯大泛膠州灣區、泛芝罘灣區、泛萊州灣區,構建“中心引領、軸帶展開、灣區帶動、多點支撐”的陸海統籌發展布局。

如何發揮好“中心引領”作用?《規劃》給出的路徑是——
支持青島強化開放門戶樞紐、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聚力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基本建成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發揮青島海洋經濟領先、智能制造發達、金融服務集聚、開放程度較高等特色優勢,建設國際知名的青島都市圈,輻射帶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引領膠東經濟圈經濟總量顯著提升,努力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要當好核心,青島首先要做好自己,做標桿,做表率。畢竟,只有自身實力足夠強勁,城市能級足夠高,才能有足夠的吸引力、輻射力,才能與其他四市一起攜手走得更遠!
作者 | 觀象君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