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城市更有“韌性”
“韌性城市”是當下的一個熱詞。無論是疫情防控,還是有效應對極端天氣,都凸顯了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建設韌性城市”,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提的概念。今年全國兩會上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進一步提出“順應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開展城市現代化試點示范,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這是我國五年規劃中首次提及韌性城市這一概念。關于韌性城市,通俗來說,就好像一根橡皮繩,在外力下既能拉長,也能收緊,最終還能自動恢復原狀。建設韌性城市,就是不斷提升城市整體應對突發危機的能力,在變幻莫測的風險面前,讓各單元空間依然能夠張弛有度、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每個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韌性城市是城市安全發展的新范式。制定韌性城市戰略規劃、實施韌性城市管理體制,是發達國家韌性城市建設的基本經驗。“韌性指標”是衡量韌性城市建設水平的一大參考。早在六七年前,東京和紐約就發布了較全面的韌性城市建設計劃。同時,一些西方國家城市還設有專門負責韌性城市建設的相關機構和專職崗位——首席韌性官。目前,全國多個大城市已將“韌性城市”建設擺上突出位置來抓。比如,北京市近日提出,切實把“韌性城市”建設要求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之中,著力提升城市安全水平。4月底召開的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也明確提出“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
建設韌性城市是青島發展的必選項。在很大程度上,外部風險不由我們選擇,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在風險可能發生時,讓城市有能力承受沖擊,快速應對、修復、還原,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生產生活有序。建設韌性城市,有利于將抗災減災意識貫徹到城市各個部位,當災害來臨時,能快速喚醒城市的各個“細胞”,使其活躍起來,積極發揮城市整體機能的“免疫力”。韌性城市建設也是對城市綜合實力的一種檢驗。事實上,青島已經具備了較好基礎。比如,青島高度重視數字城市建設,推動數字技術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這對于提升城市應急能力、有效化解風險等都有積極作用,在這一輪疫情防控中已經體現出來。青島的基層隊伍建設、基層動員和服務網絡也比較發達,這也是在疫情防控中經受過考驗的……這些都是城市韌性的體現。
韌性城市建設要堅持系統觀念、底線思維。需要做好功能布局和空間安排,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領。這不僅包括基礎設施,還包括產業等方方面面。比如,很多單一經濟的城市,容易受到經濟危機沖擊,美國底特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底特律主要依賴的汽車產業,最后成為產業“銹帶”。對此,有專家指出,一個城市至少要有三個主導產業,分處不同周期之中。當一個產業受到沖擊時,其他產業可以補上,避免陷入惡性循環。此外,還要切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隱患排查整改工作機制等。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讓城市更有韌性,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讓城市更平安、更宜居,更有溫度,讓市民更安心。這源自于平日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扎實推進,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真正落實。(王學義)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