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我熱愛大青島,我怎么那么愛山東人民呢!”近日,北京游客王女士(網名阿珠)深夜發出的一段視頻火了。視頻講述的是她中秋假日期間,在青島旅游過程中所經歷的三件小事。她的分享,感動了無數關注山東以及青島的人。視頻發布一天,點贊量8萬多,評論超過1萬。網友紛紛對她的講述表示認可,并分享自身的經歷。
從王女士講述的語氣和表情都能看出,她的感動是從內心流淌而出的。她非常急切地想告訴更多人:青島人的好、山東人的好客、這片土地上所涌動著的熱情……而這種心與心的交流、真情與真情的同頻共振,也格外能夠動人心弦。
理性看來,這三件事都并非什么大事,而是人們旅程中大概率會碰到的“小事”。在這些原生態事件當中,有著樸素的善意、信任、服務意識等。
視頻截圖
第一件事,民宿中,王女士想給孩子喝牛奶,店里當時沒有。民宿老板不聲不響出去買,很快就送了一大桶牛奶過來。這是民宿老板對孩子的善意,也是對游客的服務意識。
第二件事,吃飯時,點了散啤外賣,啤酒送來時漏了氣,口感打了折扣。雖然王女士明確表示不會給差評,只是提醒商家以后多注意。但商家很快就主動給退了款。這里有王女士的善意,也有商家對顧客的服務意識以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第三件事,大街上,王女士的孩子跟其他小孩一起玩滑板,沒玩夠。王女士想在二手平臺買個滑板,給孩子玩兩天,離開時不帶走。附近店家直接要把滑板送過來,借給她玩,走時還上就好。一個“借”字,充滿了對游客的信任,讓人暖心。
這三件事,涉及到酒店、餐飲、電商,還有公共空間等。這是現代城市生活的日常化場景,本應都是充分市場化的,有著清晰的權責邊界。但青島人的做法,讓游客體驗到了出門在外“想體驗到的服務”或“超乎心理預期的服務”,而且不少近乎“古人之風”。比如,訥于言而敏于行;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些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在生活細節中得以體現。
也許,正是這種奇妙的“錯位感”,讓作為游客的王女士深深感動,從而發出了這段怒贊青島、怒贊山東的視頻。
其實,這樣的事在青島發生,并不令人意外。疫情之前,青島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次過億,憑借的不僅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如果沒有培養多年的服務意識,也不會有如此多的人持續涌來。不可否認,青島旅游也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那并不是主流。當然,個別人的出格乃至違法行為,會對城市帶來極大傷害,必須要防。
從這一層面來說,北京游客王女士展示的,是一個更為真實的青島。她的怒贊,也留給青島諸多啟示。青島的旅游形象,在于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個人。所謂的服務和體驗,也都在細節之中、行動之中。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的一切,都會展現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