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市膠北街道辦事處王家村,有一位被村里人親切地稱呼為“喜奶奶”的老人,無論她走到哪里,都會有人大老遠跟她打招呼,因為這個人和村里的每家每戶都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她就是102歲的孫鮑氏。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給村民接生,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正式“退休”,40多年里,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都來找她接生,前前后后由她接生的孩子達3000余人。
現場
年過期頤身體仍硬朗
記者來到王家村村委,在蔡家新村王家村網格書記王吉才的帶領下,來到孫鮑氏老人家中。只見滿頭銀發的老人坐在炕上,盡管已經百歲高齡,但身體仍舊很硬朗。見到家里來了客人,老人趕緊找出梳子,整理一下頭發。雖然耳朵有點背,視力也有所下降,但王吉才一開口,老人馬上說出人的名字。“吉才啊,你今天怎么有空來看我?”孫鮑氏老人拉住王吉才的手聊起了家常。

“別看老人已經102歲了,身體可結實著呢,沒事推著小車走東家串西家,有時還去趕大集。”王吉才介紹,老人性格隨和胃口好,平常閑不住,一日三餐不挑食,比較喜歡面食,年輕時愛吃肉,隨著年紀增長,饅頭和稀飯是她每頓飯的必備食品。另外,老人做了一輩子“接生婆”,迎接了許多新生命,因此心態很好,也許這就是老人長壽的秘訣。
講述
40余年接生3000多人
孫鮑氏的二兒子孫友吉今年68歲,他大哥已經79歲,父親30多歲因病去世,那時他才剛記事,大哥比他大11歲,母親獨自拉扯他和哥哥長大。在上世紀50年代,村上推薦年輕的女性去公社醫院學習“接生”,母親有幸成為其中一員。此后,母親便成為村里的“接生婆”。待產孕婦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母親有時到了村民家中,可孕婦還不到生產的時候,便再返回家中,忙完家中的事情,再次回到待產孕婦家,有時這樣來來回回五六次。

“我母親最忙的時候一天接生四五個孩子,往往是這一家還沒生下來,另一家人就跑過來等著她。等這家生下來,甚至來不及看看孩子啥模樣,拔腳就跟著另一家人走了。”孫友吉告訴記者,接生這個活是從來沒有準點的,大半夜有了情況也要去,刮風下雨也得走,有時候還要去鄰村接生。為了趕時間,母親往往走路況不好的近路,如果是雨天深一腳淺一腳,會濺得滿身都是雨水污泥,到達時早已變成“泥人”。“附近十里八村上世紀50年代到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都是母親幫著免費接生的,40多年接生3000多人。 ”
感動
村委安排專人長期上門服務
“我的兒子就是老人幫著接生的,一有空我就會上門去看看,我們全家一直都很感激她。 ”在村里,記者遇見剛干完農活的張民本的妻子,一說起孫奶奶當年接生的事,她忍不住打開了話匣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醫療條件的進步,現在村里的孕婦都選擇去正規醫院生產。盡管村里不再需要“接生婆”,但鄰里鄉親永遠忘不了孫鮑氏老人的好。平常老人在村里溜達,誰碰到了都會邀請老人到家里喝杯茶,聊聊家常,碰到飯點還留老人在家吃飯。
“考慮到老人身體和家庭狀況,我們村委為老人定制了愛心‘套餐’。 ”王吉才說。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孫鮑氏老人的兩個兒子、兒媳年事已高,孫子、孫女都常年在外工作,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村里不僅為老人提供愛心午餐,還安排兩個護工隔三差五陪伴老人,逢年過節他自掏腰包前來慰問,讓老人充分感受大家庭的溫暖,更好地安享晚年。
“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后輩都很孝順,還有人經常來看望我,每個月政府還給發補貼,這都要感謝黨,感謝政府,我要爭取活成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 ”孫鮑氏老人樂呵呵地說。
膠州百歲老人有79人
據膠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汪磊介紹,目前,膠州百歲以上老人有79人。百歲老人每人每月發放600元高齡補貼;每人每年150元體檢補助;每年享受意外傷害險。其中,男性百歲老人15人,女性百歲老人64人,年齡最大的是九龍街道辦王家村的范周氏,今年已經106歲高齡。
另外,膠州市戶籍2021年12月31日前滿80周歲或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均可申請體檢補助。 80歲及以上老年人體檢補助由膠州市民政局統一撥付至各鎮(街道),各鎮(街道)將在重陽節前全部發放到老人賬戶。(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馬丙政)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