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八成年輕人認為自己有社恐”。
隨便一搜,我們就能看到很多類似的討論。

●這屆年輕人,好像越來越害怕與人交談,越來越恐懼社交了。
在電梯或走廊偶遇同事,內心的無數匹野馬就開始奔騰。
默默低下頭,四肢開始不自然,接著掏出手機,漫無目的地來回刷著。
內心緊張地不行,害怕對方突然的寒暄,每一秒都是漫長的煎熬。
到下班點,“社恐晚期患者”還得特意避開順路的同事,等對方先走個幾分鐘才敢出門。

●社恐的難,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些時候,他們雖然總是刻意回避社交,但內心卻又渴望社交。害怕跟同事寒暄,但大家聊得熱火朝天時他又希望能插上話。
害怕社交又渴望社交,好像很矛盾,但這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實面目。

社交恐懼是怎樣形成的?
社交恐懼的人,往往很害怕被他人評價和拒絕; 他們不想成為別人眼中無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尷尬的傻事。
因此,也就常常會「過度自我審視」,在公眾場合束手縛腳,盡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而造成社交恐懼癥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基因遺傳」—— 父母如果患有社交恐懼癥,孩子會有30-40%的幾率也會獲得。
另一種原因則是后天養育的結果。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過度嚴格、經常批評、忽略我們的情緒感受,那么長大后也更容易有社交恐懼癥。

因為害怕自己被傷害,所以不愿意與他人產生聯系。
在社恐患者的認知里,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他人也是有敵意的。只有豎起一堵空氣墻,才能讓自己稍微安心一些。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
心理學家曾提出過一個社會適應訓練治療模型,通過暴露療法和社交技能訓練,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治療。
1.改變行為
社交恐懼者在社交場合中常常有以下兩種行為表現:
退縮壓抑,拒絕與他人交流,在團體中沉默不語;過于活躍,用滔滔不絕來掩飾內在的焦慮,或者不自覺討好對方。
這需要通過大量的訓練和親身實踐,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2.減少生理喚起
對社交感到恐懼的人群常常會出現臉紅、出汗、顫抖、心率過快等不適癥狀。
但其實,我們自身的不適應表現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明顯。如果不過于關注自己的表現和感覺,那些不適應的生理狀態最終也會漸漸消失的。
3.改變不良的思維方式
對備受社恐癥狀困擾的人們來說,當前的思維方式是極具破壞性的。
我們需要調整對自我、對他人的不良認知,以及不當的歸因風格,這也是克服社交恐懼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沒有人天生擅長社交,也沒有人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應對自如。社會適應是一個持續積累,不斷抵達的過程。因此,我們都在路上。

如果你還是無法走出這種焦慮,無法舒適地與人相處,那么不妨嘗試下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師能夠提供專業的理解與支持,陪伴你解決問題,重獲生命力量。只要找對方法,并且愿意改變,你也可以擺脫社交焦慮,活出自信與大方。(來源 |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