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9次報告》,青島名列2021年中國科技創新競爭力城市第十位,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同列。通過這份榜單可以看到,青島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科技創新引領力不斷提升。這與青島近年來的努力密切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今后發展指明了方向。
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企業主體地位。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科技創新的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其影響必須通過企業生產經營才能充分釋放。今年以來,青島企業研發投入表現亮眼。本土企業越來越愿意為科研投入,創新主動性明顯提升。在海爾、海信、青啤等企業科創領跑的同時,以“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庫企業”為架構的科技企業發展梯隊也逐步形成。僅今年以來,就有7家高企實現上市,遠高于省內其他城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預計全年備案數超過5500家。今后要進一步培育“新苗”“好苗”,確保“有苗不愁長”。
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強化科技成果供給,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大力發展“四新”經濟,加快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生態。由市場需求引導科技資源配置,是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必要條件。這就意味著,要根據企業需求,綜合配置政府、高校、社會科技資源。比如,青島海洋高技術產業重點領域有效授權專利量一直位于全國前列。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科技指數,青島蟬聯中國大陸第一名。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但也要看到,很多企業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仍有待提高。不久前發布的《青島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行動”“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而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進一步拓寬渠道,促進對接,鏈接起科研單位和中小企業的需求,加強激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當創新主體越來越堅實,“政產學研金服用”等科技要素加速聚集,城市開拓進取的基石也將更加穩固。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當好服務企業和科研機構發展的“店小二”,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服務企業發展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要主動放權,做好服務,敢于突破現有利益格局,拿出舉措讓企業得實惠。一方面,要為產業發展更好地育才、引才,加強用才、留才。近年來,青島推動多所駐青高校設置海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工業互聯網學院等,為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儲備人才,也為企業“定制”培養了大批人才。根據青島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全市還將力爭新增獨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區5所以上。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評價改革。近日,青島市科技局出臺《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綜合績效評價管理工作規范(試行)》,明確提出,科技項目評價應該更加注重成果轉化、產出、經濟效益,不再簡單地對科技項目立項的任務指標進行考核;在項目評價的經費決算及審計、評前審查和評價實施等主要階段,都要提高企業、技術專家等市場主體的“話語權”。評價標準的改變,將更好地發揮“指揮棒”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發展“四新”經濟的急切之需。只要企業付出更大努力、保持更強定力,政府進一步做好引導和服務,這座“青春之島”必將激發出更加澎湃的創新活力。(王學義)

青島日報2021年11月16日2版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