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時候,父母的頭上出現了白發;
不知什么時候,爸媽變得愛嘮叨了;
不知什么時候,父母總愛回憶往事;
又不知什么時候,爸媽開始盼望自己回家……
可是讓很多人打怵的是,自己和父母越來越聊不到一起,由于兩代人想法不同、觀點分歧常常導致話不投機,甚至發生爭吵。
作為年輕人,究竟該如何關心父母、陪伴老人呢?

陪伴
對子女來說,若能來到年邁的父母身邊,親自安頓好老人的生活,陪他們嘮嘮嗑、說說話,陪伴老人過過節日或周末,當然再好不過。但若工作繁忙,探親不便,也可以借助電話、視頻聊天等手段,讓親情“始終在線”。
為人子女者,要積極了解老人的情況,盡己所能解決他們的需求。當老人聽到子女、孫輩的聲音,在屏幕上看到晚輩的模樣,或是收到家人各種形式的節日問候,他們會感到子女仍然在參與自己的生活,得到心理慰藉。
除了距離的阻隔,還有一些隱形的障礙會使老人與子女溝通受阻。例如,父親似乎變得越來越“陳腐”“固執”,聽不進子女的意見,說不了幾句就“嗆嗆”起來;母親經常在電話里讓孩子“常回家看看”,但一見面就開始嘮叨,似乎看什么都不順眼。因此,有些子女雖然心里惦念著父母,但因為擔心惹長輩不快,總會“近鄉情更怯”,甚至每一次問候都要鼓起勇氣才能說出口。
的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生理和心理會發生一些變化。如智力可能逐漸衰退;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甚至變得易沖動、多疑;興趣狹窄、生活單調刻板;情緒更加悲觀,容易焦慮;行為幼稚等等。這時,我們就要掌握一些與老年期父母相處的技巧。

傾聽
如何應對老人的“嘮叨”?答案是:耐心傾聽。
跟老人交流時要專注,最好與老人對視,而不是邊玩手機邊敷衍搭腔。想想我們在年幼時,父母總會包容又耐心地傾聽我們的“童言無忌”。隨著歲月流逝,年邁的父母與子女的角色已經發生互換,這時就需要我們多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耐下心來,不要讓老人不敢跟我們說話,看著子女的臉色欲言又止。讓老人感到你對他們說的話感興趣,而且在認真傾聽,這也能鼓勵老人把想說的話說完。看似一件小事,其實也會給老人帶來滿滿的幸福感。或許當時你會覺得這有點“浪費時間”,但能聆聽父母講話的成年子女是幸福的!畢竟,有誰能像父母一樣毫無保留、全心全意地為我們好呢?
在談話的過程中,只要老人沒有原則性的錯誤,我們就要適時附和,時不時追問一下,還可以將談話引向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上來。

溝通
倘若“話不投機”,老人和子女想得不一樣,也不要輕易對老人說出否定的話語。不妨甄別一下,老人的話會不會對自己、對他人造成傷害?
比如,如果爭論的焦點是“紅色還是黑色的衣服更好看”這一類生活瑣事,即使老人的觀點有些偏頗,子女也要盡量不較真,順著老人的意思即可。但是,如果老人由于判斷力下降,有采取危險行為的傾向,或是可能上當受騙,子女就要想辦法中止老人的念頭或行動。
盡管如此,除非當下有隨時可能發生的傷害,否則也不宜不顧年邁父母的自尊而批評老人或強行制止老人的行為,而是應盡量耐心說服老人,必要時通過改變環境、轉移注意力、消除誘因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同時,也要引導、協助老年人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學習的習慣。鼓勵老人在退休后,積極參加娛樂、健身、旅游等活動,可以在工作崗位上繼續發揮余熱,或是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總之,鼓勵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自己“動”起來。讓他們體會到,即便身患疾病,也不意味著就完全不能做事了,定期體檢、遵醫囑治療,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老人依然可以享受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讓我們都攜起手來,用心、用智慧、用科學來敬老愛老,讓親情和關愛溫暖每一天!(來源|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