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終端產品從工業級到食品級,再從食品級轉型升級到醫藥級……
吳仕鵬:用20年完成“三級跳”
對話青島聚大洋藻業集團
董事長吳仕鵬

寫在前面的話
步入青島聚大洋藻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大洋”)辦公樓,一塊題為“集團2021-2023年新建重點項目”的展板引人注目——海藻多糖藥用空心膠囊項目、國際海洋寡糖制備中心產業化項目、海藻營養食品智能化生產線……展板上呈現的10個項目中,既包含站在行業國際前沿的醫藥級應用,也有可以送上百姓餐桌的海藻終端食品。它們大致勾勒了小小海藻背后,創始人吳仕鵬帶領聚大洋探索的海洋產業的廣袤世界。
記者是在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來到坐落在西海岸新區的聚大洋產業園的。剛剛結束內部會議的吳仕鵬,穿著和普通員工一樣的企業制服。相對而坐,他有些許地不茍言笑。談海藻、談技術、談項目、談海洋產業,他如數家珍,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青島聚大洋藻業集團董事長 吳仕鵬
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吳仕鵬而言,“海洋夢”早早地就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種子。37年前,他從學校一畢業就投入到海洋產業。那時的他,或許還不知道,從此開啟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海藻產業化旅程。2001年3月,他辭去國有企業高管職務,創立聚大洋,靠30人的團隊和5個股東湊起來的86萬元啟動資金,走上了一條荊棘叢生的創業之路。
20年后,聚大洋在從工業級到食品級再到醫藥級的跨越式發展中,締造起了一個跨界生物醫藥、功能食品、動物營養、個人護理、現代農業、紡織材料多個行業應用的“海藻王國”,劃出了一條產品價值不斷攀升的昂揚曲線。而這,也是海洋產業的發展曲線。
作為這條曲線的“執筆人”,在吳仕鵬看來,這只是一個開始。海洋產業正在興起,行業剛剛邁進了高端化發展的門檻,未來還有更加廣闊無垠的空間等著他的團隊去探索。
在聚大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的一面墻上,“聚力前行”四個大字赫然其中。它或許代表著吳仕鵬這一代乘風破浪的海洋企業家,在“向海圖強”創業道路上由衷的心聲。
●我和海藻打了30多年的交道,現在,我們正在迎來海洋產業的春天。
●如今的海洋產業,正在大跨步地走向新興的海洋生物健康產業。在海洋生物醫藥科研領域,我們中國、我們青島已經有很多成果走到了世界的前頭,我們要做的就是推動這些成果從實驗室走出來,實現產業化,推動海洋產業向更高能級躍進。
創業20年,正在實現第三級跳
創業20年,我們見證著海藻產業不斷向價值鏈更高端邁進的過程。
用海藻膠作為原料來生產海藻多糖藥用空心膠囊,打造世界首家海藻植物空心膠囊生產基地,是聚大洋眼下全力推動的重點項目之一。從我們的研發團隊和中科院化學所合作研發開始算起,這一項目實現產業化用了6年的時間。
海藻多糖空心膠囊的原料取自海藻,和現在市場主流的動物明膠膠囊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安全,具有藥物穩定好、干燥失重小、重金屬含量低等特點。同時,海藻膠本身就具有保健功效,能夠幫助吸附人體中的重金屬物質。此外,這一膠囊還深受素食主義者的青睞,市場適用性強。
目前,我們在這一領域進入了爆發式增長的階段。今年,我們與西海岸海洋控股集團共同出資,成立青島盛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世界一流海藻膠囊產業化基地,從最初的2條線到現在的8條線,每條生產線年產能4億粒。我們還在加快進行智能產業線的擴建。在未來的3年到5年里,聚大洋要建成200條海藻多糖藥用空心膠囊生產線,達到年800億粒的生產規模。即便做到這么大的體量,我們打開的也只是空心膠囊市場的“冰山一角”。作為新興的產品,我們把成本做到有競爭力,未來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這個項目在聚大洋乃至海藻產業的發展歷程上,都具備里程碑的意義。它極大地提升了海藻產品的科技價值和附加值,標志著我們完成了海藻終端產品從工業級到食品級,再從食品級轉型升級到醫藥級的“三級跳”。
從最開始把工業膠賣到國際市場,到以食品級褐藻膠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到現在進軍生物醫藥、康養保健領域,20年間,聚大洋實現的每一次跨越,背后都是科技創新的力量。在科技研發投入上,聚大洋一直都是既要自主創新,也要協同創新。我們實現了自主創新體系和產學研協作研發體系“兩條腿”走路,這讓我們得以在每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都能邁上一個大臺階。
我們與國內外的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建立了協同創新的機制。早在2013年,我們就與澳洲弗林德斯大學建立了產學研聯盟,雙方共建了先進海藻生物聯合實驗室,開啟了中國藻類企業與國外大學聯合推進海藻加工從化學向生物技術革新的先河。
目前,我們和管華詩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合作建設的青島國際海洋寡糖制備中心產業化基地,也是通過產學研協作推動產業高端化的代表。這一項目就是要把管華詩院士潛心多年研究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項目“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備技術(糖庫構建)與應用開發”的核心技術,從實驗室里搬到產業線上。它將把我們生產的海藻膠初級產品褐藻膠、卡拉膠、瓊膠里的海藻多糖,變成海藻寡糖。從“多糖”變成“寡糖”,一字之差,實現的卻是海藻功能食品向具備藥理作用的保健品和制藥原料的“跨界”升級,海藻膠產品的價值也將實現數十倍的提升。
市場的聲音,就是企業發展的第一強音
以往在海藻產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加工褐藻的企業,不加工紅藻;加工紅藻的企業,不加工褐藻。
這其實是由海藻的“脾性”決定的。褐藻和紅藻是目前人類開發的商業化價值利用最高的兩種海藻門類。褐藻和紅藻的生長習性、生長周期、藻膠的分子結構都不一樣。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褐藻膠具備熱不可逆的特性,紅藻膠則具備熱可逆的特性。也就是說褐藻膠做成產品后不能再度受熱溶解,而紅藻膠則可以。
這一個顯著區別,就決定了它們在生產加工、應用領域、客戶分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我們通過深度研發,在全球首家實現了同時具備兩種藻類的開放加工能力,形成了優勢互補的產業布局。這也是我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我們也成為國內外首家集海藻育苗、養殖、綜合利用、深精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式企業,打造了涵蓋“龍頭、龍身、龍尾”“一條龍”的產業鏈。
“龍頭”,就是從源頭抓起,建立國內外海藻原料基地。在國內,聚大洋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灣布局了21000畝海域養殖項目,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實現貝藻間養、海洋高效立體養殖和人工藻礁綜合養殖。在海外,聚大洋在2014年出資500萬澳元完成了對澳大利亞海藻公司AKP的并購。這是南澳州唯一具有海藻經營許可證的企業,通過這次并購,聚大洋不僅擁有了450公里海岸線的海藻采集權,還為當地解決了海藻資源消化利用量小、海藻腐爛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同時,聚大洋還布局了智利褐藻、印尼紅藻原料基地,持續開發新西蘭、南太平洋島國、南非、愛爾蘭等國家的原料基地建設。
“龍身”,指的是聚大洋具備的同時加工紅藻、褐藻、綠藻、藍藻四大海藻門類的能力。作為世界同行業第一個能同時生產褐藻膠、卡拉膠、瓊膠的全產業鏈企業,聚大洋主導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30%,在海外市場占有率高達35%。
“龍尾”,就是要把藻類加工的副產品變廢為寶,以海藻渣這一副產物為原料生產海藻肥、海藻飼料、海藻膳食等綜合利用產品,引領海洋開發方式從“資源-產品-污染物”的單向流動型向循環利用型轉變,打造生態式、全球化的海藻綜合加工全產業鏈生態圈。
聚大洋創業進程中的每一次新的探索,都來自市場的需求。我一直認為,市場的聲音,就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聲音。只有以市場為中心、以客戶的需求作為我們的開發需求,這樣就不至于迷失方向。
春天來了,海洋產業正在興起
回顧聚大洋的創業歷程,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人才和資本這兩個要素,一直是困擾企業發展的最大難題。
所以我們一直注重自主創新,注重人才挖掘,注重團隊建設,通過“強身健體”來構建企業更強的競爭力。同時我們也一直注重企業信譽,20多年來在與銀行的合作中沒有出現過一次不良記錄。近年來,西海岸新區也在大力推進企業優質產業項目和國有資本的對接合作。我們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探索資本合作的創新模式,和西海岸海洋控股集團國有平臺公司進行合作,一起來投資推進重大項目。這其實也是城市營商環境的一個積極變化。
眼下的海洋產業,正在步入“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階段。
“天時”,是指海洋產業的戰略地位。現代海洋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陸地資源的消耗和海洋動物資源的過度捕撈,有效地開發利用海洋植物資源,對人類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利益,為建設海洋強國做貢獻,對我們而言,責無旁貸。
“地利”,是指我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要把青島的地理稟賦優勢轉化為企業和城市產業發展的勝勢。
“人和”,是指我們背靠著青島深厚的海洋技術支撐和人才基礎。這樣的“近距離”讓我們具備與國內一流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及海洋高端人才深度融合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要努力推動這些前端的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青島有雄厚的海洋科研資源,卻一直苦于缺少好的產業轉化路徑。再好、再先進的成果,如果不能實現產業化,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它的價值和意義就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所以推進青島高端海洋科研成果在大健康等未來產業落地,是我們企業乃至整個海洋產業都要盡快突破的關鍵一步。
我們新建的產業線,都在采取智能制造的模式,通過工業互聯網的“人機合一”等創新模式來推動海洋產業數字化,帶動產業升級。同時,聚大洋目前在建的海洋生物醫藥科技園,占地180多畝,未來不僅要成為我們自己的研發和中試基地,還將招引孵化海洋科技產業鏈上的創新企業,打造海洋經濟總部基地和海洋科技研發、校企聯合產業化的新高地。
我們正在迎來海洋產業的春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整理)

掃碼看視頻
《青島制造·考工記》企業家訪談錄

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林瀾: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今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周年,也是歷史上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最迅猛的20年。
20年間,很多企業演繹著精彩的“跨國故事”——從偏居國內市場的小字輩,成長為在全球市場擁有話語權的大塊頭。更重要的是,“入世”僅是起點,“跨國”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隨著不久前中國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新一輪全球化的進程又將開啟,在這樣的節點,重思國際化當是每個企業的必修課。
為此,本刊特別整理了在上周舉辦的中歐企業家峰會青島論壇上,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林瀾對海信國際化經驗的分享,相信透過海信的故事,我們會對全球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20年間,海信銷售收入從162億元增長到1700億元,從2001年海外收入1.34億元到2021年1-10月海外收入超過595億元,海信的海外總營收占比42%,自主品牌占比超過80%。從貼牌加工到擁有4個百年品牌、3個超50年品牌,2個超35年的品牌,服務延伸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無名的小公司成為海外消費者最熟悉的中國品牌,從統計表中的“OTHER”(其他)到電視全球第四,在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市場占有率第一。海信“大頭在海外”的戰略正逐步走進現實。
從近三十年的“出海”歷程中,海信得出了以下經驗結論——
堅持制造研發本土化。這是贏得當地市場信任的基礎保證,事實上也就是堅持長期主義的國際化,堅持重資產的國際化。通過研、產、銷的本地化更直接面向市場、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洞察行業信息,最終帶動自身技術的升級,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贏得消費者口碑,實現在當地市場的扎根。這也是海信內部經常提到的“根據地戰略”。
堅持品牌國際化。從2016年開始,海信成為2016歐洲杯頂級贊助商,到2018年,海信成為俄羅斯世界杯官方贊助商,再到聯手歐足聯成為2020歐洲杯全球合作伙伴,海信走出了一條品牌國際化的特色營銷之路。作為唯一一家連續贊助四屆世界級賽事的中國企業,海信全球知名度從37%上升到59%,海外銷售收入從196億元達到了700億元,海外收入占比從不到20%升到了42%。可以說,海信是中國企業在品牌國際化路子上邁得最大、投入最多的企業之一。品牌國際化的直接收益就是效率,快速贏得了客戶的信賴,快速獲得客戶的信任,縮短了海信國際化的路程,可以說沒有品牌的國際化就沒有企業的國際化。
堅持尊重當地文化,并移植海外管理。這是海信最近三年國際化新征程的重要經驗。從2018年開始,海信先后收購了日本東芝影像、日本三電等世界知名的國際化企業。在市場看衰之下,東芝影像收購僅一年就扭虧為盈。2018年,海信收購了歐洲知名高端家電品牌Gorenje之后,迅速通過剝離不良資產、設立激勵機制,2019年Gorenje虧損達4.3億人民幣,今年1-10月份已經實現盈利1.4億人民幣,海信正在當地加速建設年產400萬臺電視的新工廠,大幅提升銷售額的同時,也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總結其中經驗,首先是充分尊重當地文化,這是并購國際企業的前提原則;其次是移植海信的管理經驗,這是盤活這些企業的重要保證。而海信管理用五個經驗總結,即干部作風保效率、成本控制保競爭、資金周轉保健康、質量管控保品質、快速變革贏信任。通過快速轉變讓員工看到希望、提振信心、加強團隊合作、經營快速向好。
從市場國際化到制造當地化、研發本土化,一直在連續收購外國企業且連續成功,海信也完成了從出口到并購、從輸出產品到輸出管理的國際化擴張升級之路。海信的經歷是中國企業國際化升級和跨越式發展的縮影。此前,有一位深度觀察了解海信的專家說,海信其實沒有秘密,如果有,那就是長期主義,企業穿越周期最需要的正是基于長期主義的定力和執著。海信全球化之路依然艱難而充滿挑戰,但是20年的發展,讓每一名海信人更加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向前總是充滿希望。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整理)
青島日報2021年11月23日9版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