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界一件侵權事件最近引人關注。因銷售含有“少林功夫”元素的服裝,服飾品牌森馬被嵩山少林寺發函斥責侵權。森馬回應稱此事有些誤會,但隨后在多個平臺下架涉事服裝。
真有“誤會”嗎?雖然森馬服飾說,“得知此事后很驚訝,森馬是通過少林寺所屬單位的合作公司獲得授權”,但“下架”等舉動還是很能說明問題。這兩年,“國潮風”乍起,很多商家借傳統文化因素大賺一筆。但不是所有熱點都能蹭,此次嵩山少林寺出手,就給不少商家上了一課,不管怎么玩創意,謹守法律邊界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過,隨著這一事件的發酵,相關新聞也被曝光出來。比如,媒體梳理發現,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嵩山少林寺廣泛布局商標,截至2020年9月13日,23年間一共申請注冊666個商標,八九成帶有“少林”字樣。這個“666”讓人大開眼界,很多網友直呼:“想不到你是這樣的少林寺!”
嵩山少林寺該不該注冊商標?該不該進行知識產權維權?答案是:該。
假如“少林功夫”成為公共品,那就意味著誰都能用“少林功夫”,而且誰都不會去著意保護,那么這一品牌大概率會聲名掃地。從這個角度看,嵩山少林寺注冊商標,是應該且必要的。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注冊商標后也就有權進行知識產權維權。嵩山少林寺的維權之舉,在維護商業利益的同時,也是在維護少林文化,對此網友無須有太重的“潔癖”。
那么,嵩山少林寺注冊“666”個商標,是不是太多了?其實,對一些大公司的操作人們早有耳聞。比如,阿里巴巴注冊了阿里爸爸、阿里媽媽、阿里奶奶等,五糧液注冊了六糧液、七糧液、八糧液等,大白兔奶糖注冊了大灰兔、大黑兔、小白兔等……市場競爭,商標之戰甚是兇險,嵩山少林寺多注冊一些商標,也不難理解。再說,這些年嵩山少林寺的商業化運作早已是家常便飯,爭議也曠日日久,人們早就見怪不怪了。而說到底,這畢竟不違法。
當然,此次引人爭議的另一點是,在2004年福建南少林寺注冊“南少林”商標后幾年,嵩山少林寺也注冊了一系列“南少林”商標,并將“東少林”“西少林”“北少林”全部注冊成功。這讓人質疑:武俠小說里“天下武功出少林”,怎么現實社會里,東南西北少林品牌也歸少林,這不是搶注嗎?
從新聞看來,此處的搶注之嫌確實難以洗凈。畢竟,就算想要“商標全家桶”,桶里也不該裝別人的東西。只是,目前福建南少林寺自身遺址紛爭未結,而此前持有“南少林”商標的福清南少林寺方面明確表示,“都是寺廟”“不爭”——人家自己不介意,別人也很難再追究。
少林寺的商標爭議,也是市場經濟之下傳統文化領域的一出“大戲”。戲里戲外再精彩,也終究不能突破法律底線。如今,說那個大品牌商家不懂法,都難免有點矯情,對法律的那顆敬畏之心,是時時刻刻不能丟的,否則就等于自己挖坑自己跳。而相關部門在審核時也要睜大眼,嚴把標準關,有錯就糾錯,如此才能確保公平公正。(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