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會對親密的人、在意的人非常苛刻,對他們有很多的要求,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就開始抱怨、指責、嫌棄......那些隱藏在心中的情緒,更像是在向對方表達:你對我的關心太少,請你看看我。
我們羞于將自己真實的需求表達出來,但如果可以邁出這一步,關系或許就會開始變得不一樣。

01 / 嫌棄與被嫌棄
只要我們活著,就充滿了嫌棄與被嫌棄。
在親密關系中,會嫌棄對方不回消息、不洗碗、玩手機、做飯慢、賺錢少、長得胖、拖油瓶、被媽寶、沒責任心……
我嘗試著寫下我想到的嫌棄,大腦中不斷飄過這些年做過的案例,感覺只有用4個字才可以形容這些嫌棄:罄竹難書。
在親子關系中,嫌棄就更多了:不聽話、不努力、笨、粗心、拖拉、不禮貌、注意力不集中、不睡覺、態度不端正……
即使對不熟悉的人嫌棄也不少:虛榮、不道德、沒素質、愛張揚、卑微、冷血、愛哭、愛抱怨……
很多人問我:另外一個人總是嫌棄我,該怎么辦。
我對這個答案的回答,通常是去理解為什么。理解嫌棄是怎么發生的,你就知道怎么應對嫌棄了。
單純地從外在應對嫌棄,你可以憤怒、卑微、受傷、抱怨、改正,然而單純外在的改變,對自我和關系的改善,并沒有多大意義。
你需要知道,嫌棄背后是什么。

02 / 嫌棄的本質:你為什么看不見我
我們嫌棄、討厭、看不慣、指責、控制一個人,本質上來說,就一個原因:你為什么看不見我。
當我在嫌棄你玩手機的時候,實際是嫌棄你為什么都不理我。我多么渴望你能專注于我,主動跟我說說話,關心下我,告訴我你多愛我,讓我知道我對你來說是多么重要。我這么失落、難過、沒人搭理,沒人安慰,你居然還怡然自得玩手機,太生氣了。
當我嫌棄你不洗碗的時候,實際上是嫌棄你為什么不知道我多辛苦。我多么渴望你能理解、體諒、知道我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多么想聽你說一句“辛苦了,我來吧”,多么希望你能知道我多不容易。多么希望你能陪我一起開開心心為這個家做點事,兩個人一起浪漫。
當我嫌棄你長得胖,實際上是嫌棄你為什么不愿意為我改變。我每天都在努力改變自己,想把自己變得更好,你為什么不愿意跟我一起改變。你可知道,兩個人最浪漫的事,就是共同改變,共同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自己一個人辛辛苦苦改造自己,你可知道我有多辛苦,多孤獨?你卻那么墮落地享受著自己差。我能不生氣嗎?
一個媽媽曾請教我“兒子總是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她非常嫌棄孩子寫5分鐘作業,就要玩橡皮、玩鉛筆、上廁所,各種小動作,各種事情,就是不能安心。
這些事情都讓這個媽媽很憤怒。我嘗試邀請一個同學做她兒子的雕塑,說出了這樣的話:媽媽,你為我付出了這么多,對我的學習這么用心,你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卻辜負了你的期待,讓你好委屈。我也很想集中注意力,可是我好難受,我真的盡力了。
然后媽媽就開始潸然淚下。她受不了的,并不是孩子的三心二意。而是:我這么辛苦為你操勞,你為什么都不珍惜。在她的潛意識里,孩子只有專注寫作業,才能讓她感覺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
我們嫌棄路人甲自戀,其實我們內心的真正語言是:你為什么要沉浸在自我感覺良好里,不先關注我。
我們嫌棄路人乙愛抱怨,其實我們內心的真正語言是:你為什么沉浸在自己的憤怒里,不先顧及我。
我們嫌棄路人丙哭個沒完,我們真正嫌棄的是你為什么要沉浸在自己的悲傷里,忽略了我。
我們內心委屈的時候,看不得別人享受。因為他們的享受,對我們是一種忽視。
我們也看不得別人沉浸在自己的感覺里,因為他們的沉浸,對我們也是一種忽視。
如果你真的不喜歡,你走開就好了。為什么你要留下來憤怒呢?
如果你真的走不開,那你就耐心地改變他,這是最有效的方法。
為什么你要憤怒呢?因為你還等著他給你一個回應。

03 / 在關系里,我們需要被回應
被回應的方式就是:你要主動看到此刻我很難受、委屈、孤獨、辛苦,你要主動過來安撫它。
如果你忽視了我的這些情緒,你還一個人在那享受、開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就會對你很生氣。可能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有這些糟糕的感覺,但我就是看不得你那么開心,看不得你那么無所謂,看不得你對我愛搭不理。
也正是我不知道我有這些糟糕的感覺,我也就意識不到此刻其實是我很需要你的關注、回應,我也就更無法敞開心扉跟你去表達我自己。
我只想用嫌棄、看不慣、作、討厭的方式,來讓你難受下,也感覺下我。
這些不被清晰意識到、有點意識但無法表達的、縈繞在我們心間的糟糕感覺,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比昂把它稱作“β元素”,意為不可忍受的情緒。
比昂把人的情緒分為兩種:
可以忍受的(α元素)
不可以忍受的(β元素)
可以忍受的情緒,我們就可以用思維整理,用語言表達,用意識壓抑。我們自己有很多辦法可以處理它。而不可以忍受的情緒,只會讓我們覺得難受,遇到人就想作出來,讓另外一個人去感受。
我忍受不了,就轉嫁給他,把他也搞難受了。
潛意識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呢?希望用"作"的方式把β元素傳遞給另外一個人,希望他來替我們消化,轉變成α元素,成為舒服的感覺,再返回給我們。

這么說燒腦了一些。舉例:
孩子寫作業不專心,小動作很多。這時候是因為他有很多不可以忍受的β元素讓他難受,躁動不安。這時候他的潛意識就需要通過用小動作、不專心來把陪寫作業的媽媽也弄得特別難受。
這時候一個媽媽是否成熟的表現就開始了:
成熟的媽媽:寶寶,你是不是覺得作業很難寫,讓你很煩?沒事,媽媽陪你慢慢寫。這時候孩子這種β元素被理解到了,被聚焦了,他知道了自己的內心怎么了,成為了α元素。
而媽媽做對了一件事,幫寶寶把他無法表達的感受、想法替他表達了出來,并給予了安撫。這時候的孩子,就感覺到了被愛、被理解、被回應,難受就可以忍受了。
不成熟的媽媽:你為什么要三心二意!不許轉鉛筆!不許晃頭!不許吃零食!這時候是媽媽的β元素無法消化,又反向傳遞給了孩子,讓孩子的β元素更壓抑,更難受了。
媽媽只在行為層面上去強迫做什么,而不會去理解他為什么這么做。這時候的孩子,就感覺到巨大的被忽視。難受依然無法忍受,就會更作,兩個人就陷入了較量。
當他長大后,他依然沒有能力將β元素轉變為α元素,依然要用作、嫌棄、挑剔、冷暴力、控制等方式,去處理自己的β元素,希望通過轉嫁給別人,讓別人來消化。
這就是代際傳遞,不是誰的錯。你早年沒學會的,你在親密關系、親子關系中依然會復制。
實際上這時候,是我們希望他人能替母親做當年她沒有做到的事。
04 / 嫌棄的內容,只是一個表象
戀愛中很多行為,我們很好理解。
一個人經常用分手、挑剔、控制、嫌棄、說狠話,其實不是為了傷害對方,雖然這么做的確會傷害對方,但他那一刻的動機就是渴望得到對方一個主動的回應、理解、關懷。一個人在“作”的時候,他無非是想說這句話:你為什么都不主動過來愛我?
這種狀態,不僅在戀愛關系中,在親子關系、朋友關系、陌生關系、夫妻關系中,依然大量存在。只不過在戀愛中,我們相對好理解自己,在其他關系中,我們反而沒有清晰意識到自己和對方的心理活動了。
在家里,小孩子總是發脾氣,媽媽不要急著去責怪他脾氣怎么那么大,你要去問問自己:對他的忽視,是否太多了?
一個溫柔、能干、賢惠的來訪者說起老公的挑剔。老公經常怪她做飯慢、口味重、地板不干凈。我會去幫她探索:你這么沉浸于家務,是否太忽視他了呢?
當你回家,飯沒煮好,地板是臟的,你就會嫌棄。你在意的真的是沒飯吃、沒擦干凈地板嗎?還是你真正在意的其實是,我這么辛苦,為什么你不知道?
一個人感覺到太被忽視了,他又沒辦法說出來,甚至沒辦法意識到,這時候就是想找個事嫌棄下,來喚起你的注意。
如果你在嫌棄別人,你可以嘗試把自己的β元素轉變為α元素。具體怎么做呢?覺察。去思考你為什么想嫌棄他。
你真正的期待是什么?你真的是希望他改正嗎?如果他改正了,你會有什么滿足感?還是你在期待他一個態度?一個回應?一個寵愛?
嫌棄的內容,只是一個表象,只不過是你需要借題發揮的對象而已。你內心最深處的感覺是什么?除了憤怒,更深處還有其他的嗎?
去感受下當你想嫌棄別人的時候,你內心的孤獨、失落、委屈、寂寞、辛苦、無助。憤怒只是一個表象,只是你掩飾其他無法描述的情緒而已。
如果你在被別人嫌棄,反抗、回避、改正,高級點的方法就是:你可以嘗試把他的β元素轉變為α元素。當然,前提是你愿意的話。
方法就是:
幫他識別。你幫助他說出他說不出的話來,幫他表達出他不清晰的感覺來。
給予安撫。給他這些糟糕的情緒、恐懼、擔心、委屈一些安撫,讓他平靜下來。
這時候你以正向反饋,他就會體驗到你的愛,從而跟你更親近了。這時候他對你的嫌棄,就成了你們愛的資源。
最后
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有兩個層面。
事實層面。
當你嫌棄或被嫌棄,你們可以在現實層面上做很多糾纏、討論、爭執,飯應該怎么做,地應該怎么拖,人應該怎么活。
你們可以找出一堆標準來,達成一個共識。我們大多數人,都在事實層面上,陷入到應對里。
潛意識層面。
當你嫌棄或被嫌棄,你可以去思考背后的潛意識動力是什么,需求是什么。這時候其實無關于這件事,這件事只是潛意識動力的表達出口之一。在事實層面的應對,是無窮盡的。這件事被解決了,下個類似的事同樣還會發生。
他嫌棄你地拖不干凈,你拖干凈了他就開始轉向嫌棄飯做得太慢。媽媽嫌棄孩子上學拖拉,孩子上學及時了,媽媽就又開始嫌棄寫作業三心二意了。
你要學習往下看,在潛意識層面發生了什么。在潛意識層面去應對,會讓你一通百通,事半功倍。人格、境界,也都會提升一個檔次。(來源|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