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朋友圈中某家老人又走丟的消息時,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個詞——阿爾茨海默病。記者了解到,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會新增1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國的患者已達千萬。觸目驚心的數字看起來遙遠,卻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今年的主題是“從容面對,不再回避”,這句口號的背后,說明全球70億人口,從家庭到個人對這個疾病都難以啟齒,不想讓別人知道患上這種病以及不想去就醫,但這都是錯誤的做法。專家指出,面對這樣一個 “記憶中的橡皮擦”,大家充分了解是第一步,接下來就要在治療和預防上從容面對。
一位患者靜靜地坐在窗前。
我國患者已超1000萬
阿爾茨海默?。ˋ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指出,全球約有5000萬患者,且平均每3秒鐘新增一例,2050年患病人數將達1.52億,這將為全球經濟帶來沉重負擔和嚴峻挑戰。我國已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患者已超過1000萬,居世界首位,并且以每年增加30萬以上新發病例快速增長,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健康問題和社會問題。從2007年起,譚蘭帶領她的團隊就開始了對于AD的挑戰,2017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中,她率領團隊研究的項目“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新機制和防治新靶點”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及時干預減緩發展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逐漸升高,65歲以后到70歲的患病率約為6%—7%,就是在一百個老人當中就有六七個人會患病,到了80歲患病率就會到達15%左右;90歲就會達到40%多,所以說在老年人群體中,這是一個危害極大的病癥。 ”譚蘭指出,阿爾茨海默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最常見的表現是記憶“丟了”,患者忘記了曾經的經歷,甚至是愛人和兒女。除了記憶以外,還有很多其他認知域出現障礙。比如患者會說自己看到了故去多年的親人;本來可以干的事情干不了了;還有的出現了失語,不會說話了,用詞特別少……這些表現都比較隱匿,很多家屬會覺得患者是不是老了才會這個樣子,但實際上不是的。
譚蘭指出,阿爾茨海默病是一個慢性病,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阿爾茨海默病之前,有一個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臨床前期。患者在患病前期會有一些小的表現,比如輕度行為異常,疑心等。當家人發現患者有初期行為異常時,要及時進行干預,比如人文關懷、認知訓練,多參加社交、集體活動等,還可以進行藥物干預。這種干預可以減緩患者到阿爾茨海默病的速度,使其發展得更慢。
譚蘭(左二)到病房了解分析患者病情。
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2016年2月,美國默克公司退出了老年癡呆癥藥物的研發戰隊,原因是相關新藥的中期分析顯示 “不可能有積極的臨床獲益”。 2017年1月份,制藥巨頭輝瑞通過媒體宣布,將停止目前所有的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開發。 2019年3月,基于Aβ沉積以及Tau蛋白假說進行研發的新藥阿杜那單抗因臨床試驗效果不佳而終止項目。
制藥巨頭們退出AD藥物研發并不意味著AD的治療無解。譚蘭指出,現在經過大量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證實,有些藥物還是有效的,膽堿酯酶抑制劑多奈哌齊、加蘭他敏、卡巴拉汀等可以改善AD患者的精神癥狀;240毫克/天劑量下的銀杏葉提取物對改善AD患者的認知功能、日常行為能力都是有效的。目前仍然有新藥在研發中。
積極調整生活方式
因為治療的不確定性,早期預防就變得更為重要。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就診率只有25%—26%,真正接受規范化治療的患者更少,只有20%左右。因此多位專家呼吁,阿爾茨海默病越早治療越好,早期識別癥狀早期干預,才能避免病情快速發展。通過改變不良的飲食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輔以藥物、物理等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緩解甚至預防的。
“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吸煙等,都是阿爾海茨海默病的危險因素,”譚蘭補充說,已有阿爾茨海默病家族史的人群,更應高度關注認知功能下降的初期癥狀。能否早期確診,與患者或患者家屬對該病的認識程度有很大關系。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地中海飲食;鍛煉和認知訓練也可避免疾病的發生;情緒和睡眠也是重要影響因素,焦慮抑郁是潛在發病因素;每日六個到七個小時的睡眠是比較合適的;另外建議老年人也要盡量對事物常保持高度的興趣及好奇心,防止記憶力減退,積極用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過于消極,要以開朗的心情生活。(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博文)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