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1月26日
天氣: 1℃/-4 ℃ 晴
天路中的天路——317國道延長線。
在阿里獅泉河烈士陵園拜祭過孔繁森和李狄三等烈士之后,我們直接從獅泉河烈士陵園回返。詳見援藏日記24:奔波1300公里,只為了……
前往阿里的一路上,我們緊趕慢趕,人困馬乏,即便是習慣了西藏山路的藏族駕駛員們也對原路返回的道路有點打怵。最后,駕駛員們開了一個小會,一致決定從相對平緩的北線返回。無論從南線還是北線返回,都是1300多公里,路上要跑兩天,但是走北線就不用再跨過之前那十余座大山,不用再走那些讓人暈頭轉向的盤山路,不過缺點也很明顯,也是我們來時沒有選擇這條路的原因——海拔太高,全程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且中途唯一可選擇的休整點改則縣城海拔在4700米左右。經過來時一路調整,我們基本適應了更高海拔,所以也鼓起了走這條路的勇氣。這條路,俗稱阿里大北線,其實就是成都經昌都、那曲到拉薩的川藏公路北線317國道的延長線,剛剛于十三五期間全線貫通。
空曠荒蕪、地廣人稀的317國道延長線兩側。
空曠荒蕪、地廣人稀的317國道延長線兩側。
這條延長線所經之處,更加空曠荒蕪而又壯闊絢麗。過高的海拔導致生存環境惡劣、人煙稀少,阿里地區總面積高達34.5萬平方千米,是山東省面積的兩倍還多,但是人口卻只有12萬出頭,而山東省人口卻超過了一億。阿里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區域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35個人,簡單的比喻就可以知道阿里的地廣人稀:青島市市南區有30平方公里,按照阿里的人口密度,就相當于在市南區轄區范圍內只站了10個人!
2004年8月/2021年4月,317國道尼瑪段。王挺/王建亮 攝
2004年8月/2021年4月,317國道尼瑪段。王挺/王建亮 攝
在上一篇日記中,我曾經用了幾張2000年王挺老師拍攝的老照片。王挺是青島著名的傳奇攝影人,從1989年自己騎著自行車從青藏線進藏、川藏線返回開始,曾經先后5次進藏,親眼見證了多年來西藏天路的變化。他在日記下留言說:“這一輩子,走過的路算是多的,只是西藏就去過五次了。青藏線、川藏線、新藏線、南線中線北線、藏北……騎車、徒步、搭軍車、乘臥鋪大巴、火車,有一次從拉薩飛出來……無他,就是喜歡青藏高原。年齡大了,已經不是說走就走的時候。感謝援藏的朋友,幾乎天天發來關于西藏的圖文,每天都能看到西藏向好的消息,看到西藏的巨變——路的變化就是一個縮影。2000年我到拉薩后去阿里,那年雨水大,道路幾乎阻絕,從拉薩去阿里的長途車停運,只能四處打聽搭車去,后來找到一輛去阿里的大巴。那是唯一的一輛從阿里發過來的大巴,它從阿里開到拉薩用了10天時間,在拉薩賣票滿座后再返回阿里。那時去阿里的路真是爛得不行,我們這車走了12天,爆了13次胎才晃悠到獅泉河。看看現在這烏光锃亮的柏油路,真是難以置信。要想富,先修路,西藏的公路鐵路一個勁地延伸,這就是發展的最好說明。感慨!”
2000年8月,措勤附近路段。
2004年8月/2021年4月,317國道延長線羌塘段。王挺/王建亮 攝
王挺2000年從拉薩去阿里,前三分之一路程走的就是上一篇說的南線,從拉薩經日喀則到昂仁縣的桑桑鎮附近,當時因為往下的南線路途不通,就從桑桑鎮附近北上措勤縣,擦過尼瑪縣的邊進入阿里北線,經改則縣、革吉縣進入噶爾縣,最后到達獅泉河鎮。這段路程全程有1600多公里,當時王挺乘坐的大客車整整走了12天!王挺說,當時有的時候是趕路到半夜才能住下,但通常往往是司機開車只走了半天就停下來住宿,車上人還有怨言催著趕路,但司機說要是趕路的話,就趕不到下一個能住宿的地方,住在車上更危險,萬一有人高原反應更不好辦。而現在,從獅泉河只需要兩天就能趕到日喀則,再加半天就能趕到拉薩。
羌塘高原道路上常有的搓板路。
原本平坦的路面沉降變形后,把兩側的護欄都帶著彎曲變形了。
每一段沉降路面前都會有長長的剎車痕跡。
阿里北線這一路段,全線起伏平緩,不必再穿越一眾高山深谷,要是恍惚中忽略了高原反應,那便儼然以為到了內蒙古大草原。在這里修建公路面臨的最大挑戰,實際上在地表之下。藏北高原的多年凍土區和季節性凍土區到了冬季會巖土膨脹、地面隆起,夏季則凍土融化、路基沉陷,嚴重時甚至如同一團稀泥,成為修建公路的最大難題,這也是這段延長線前幾年才修好的重要原因。而且,黑色瀝青公路路面吸收、積聚熱量,還會加速凍土融化,路面變得坑坑洼洼、高低起伏,車行其上顛簸異常,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搓板路”。阿里大北線常有搓板路,而在高原平路開車,視野容易變窄,同時也容易麻痹大意,加上高原缺氧反應遲鈍,更要加強警惕。我們一路顛顛簸簸,到了尼瑪縣還是沒能躲過一段幅度較大的搓板路,坐在前排的我都被顛了起來,頭在車頂上連續撞了好幾次。這其實就是羌塘高原路面的常態。
羌塘,北方高平地,名副其實。
羌塘高原上的尼瑪縣,整個縣城沒有一棵樹,因為種不活。
在海拔4500米以上,行駛在這樣的道路上,很容易松懈出危險。
“羌塘”,意為“北方高平地”,其實就是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昆侖山脈以南的一片高原平地,南北最寬760公里,東西長約1200公里,包括幾乎整個那曲市及阿里地區東北部,占青藏高原總面積的1/4。這里觀感上就如內蒙古高原一般的大草原,但是平均海拔更高,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則在0℃以下,長年干燥、多風、缺氧。整個羌塘高原幾乎沒有一棵樹,草也是稀稀疏疏的,真正稱得上是“人類生存的禁地”。就是在號稱“羌塘腹地”的改則縣,讓我深深體驗到了缺氧的痛苦,一晚上憋醒了三四次,往往是在大喘氣中醒來,又迷迷糊糊睡過去,就這樣熬到了天亮。
先遣連精神發源地——羌塘腹地、紅色改則。
羌塘腹地改則縣城。
這里也是西藏和平解放的第一塊土地。72年前的1950年7月31日,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進藏先遣連為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從新疆出發徒步翻越昆侖山脈,進行了一場史詩般的遠征。高寒、缺氧、沒有道路……無法阻擋先遣連前進的步伐。這支由7個民族、135名將士組成的連隊,也成為了第一支踏上雪域高原的人民軍隊。1950年9月9日,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行軍,先遣連到達阿里地區改則縣,并繼續向藏北腹地推進,于10月30日駐扎到海拔4571米、藏族群眾較多的扎麻芒堡,在高寒、缺氧、缺糧、缺水、缺鹽、缺藥的情況下堅持到1951年5月28日后續部隊到達,一守就是7個月。這7個月中,因大雪封山補給徹底斷絕,戰士們不得不靠打獵為生。面臨饑餓、寒冷、缺少醫藥和食鹽,許多戰士患上了嚴重的高原病,不斷有戰士犧牲。據戰士回憶,最多的一天,先遣連共舉行了11次葬禮,有的戰士剛埋葬完戰友,就倒在了返回的路上。先遣連總指揮李狄三在病危之際,仍然拒絕使用僅有的1支盤尼西林,成了先遣連犧牲在扎麻芒堡的最后一人。就在獅泉河烈士陵園,63名進藏英雄先遣連烈士和孔繁森一起,永遠被世人銘記。
英雄已不在,但英雄的故事將永遠在雪域高原流傳。(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