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4月4日
地點: 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獅泉河鎮(海拔4300米)
天氣:7℃/-11℃ 晴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氣中的含氧量不足內地的50%,生活在這里的人每天就像負重20公斤;氣候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不足75毫米,而且“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舉目望去,除了地上的針茅和固沙草,幾乎看不到何綠色……這就是被稱為“生命禁區”的阿里。只有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時才知道,大自然有多壯美就有多殘酷!
這里是孔繁森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是孔繁森熱愛的山山水水,是一撥又一撥援藏干部守護的熱土。援藏干部們在高寒缺氧、紫外線強烈的環境里長期工作生活,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可他們依然遠離家鄉和親人,一撥又一撥、一茬又一茬地奔赴西藏,正如他們的優秀代表——孔繁森一樣,缺氧但不能缺精神。
清明節期間,青島援藏組隨山東省第九批援藏中心管理組一起,驅車2600里來到海拔4300米的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獅泉河烈士陵園,一起“看望”我們的山東老鄉——孔繁森。

部隊官兵敬獻花圈。
獅泉河烈士陵園的大門兩側,掛有毛主席的名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句話對于埋身與此的英靈而言,是再貼切不過的了。走進烈士陵園,一座高13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在紅柳環繞的小山上,紀念碑的正前方依次矗立著李狄三、孔繁森兩位烈士的墓碑,碑的背面以漢藏兩種文字,鐫刻著他們的生平。
在孔繁森烈士的墓碑兩側,有一副挽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事業重如崗底斯山”。獅泉河是印度河源頭,是西藏自治區西部主要大河之一。位于獅泉河與噶爾藏布交匯處的獅泉河鎮,正是阿里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崗底斯山即岡底斯山,橫貫西藏西南部,與喜馬拉雅山脈平行,其第二高峰岡仁波齊被稱為“神山”?!皩姿埂辈卣Z意為眾山之主,又被稱作“世界之軸”。這副挽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烈士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之情。

山東援藏干部人才中心管理組領隊、日喀則市委副書記馬金棟向孔繁森墓獻花。

山東援藏組成員列隊向孔繁森墓獻花。

山東援藏組面向孔繁森墓默哀。
山東援藏干部一行30余人,在奏唱國歌、默哀三分鐘后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鮮花,行三鞠躬禮。山東援藏中心管理組領隊、日喀則市委副書記馬金棟上前理挽聯、敬獻哈達。最后,全體參加祭掃孔繁森墓的山東援藏干部人才瞻仰烈士紀念碑、重溫入黨誓詞。在整個祭掃過程中,大家雖然沒有提前商量,但都不約而同地向孔繁森墓鞠上一躬,輕撫碑上的浮塵。

山東援藏組在孔繁森墓前重溫入黨誓詞。
“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1979年,時任中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響應國家號召,第一次赴藏工作。從進藏第一天起,他就暗下決心: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這神圣的土地,獻給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爾后,他三次進藏,歷時十載。在黨的召喚面前,在人生的選擇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華。在藏期間孔繁森先后擔任崗巴縣委副書記、拉薩市副市長、阿里地委書記。赴藏前,他請人寫下這句“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進藏后,他又留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豪邁誓言。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的途中,因為車禍不幸殉職,時年50歲。人們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時,只找到兩件遺物:一是他僅有的8元6角錢,再有就是他去世前四天寫下的“關于阿里發展的12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追鄙瓲奚?,他的骨灰分別被安放在他所工作過的西藏高原和他的家鄉山東聊城。
27年過去了,西藏百姓沒有忘記過這位好干部,每年到獅泉河烈士陵園孔繁森墓前拜祭的人絡繹不絕。現如今,在阿里地委、行署所在地的獅泉河鎮,繁森路和孔繁森小學這些名字,承載著人們對這位一心為民的黨員干部難以磨滅的記憶......時間并沒有沖淡孔繁森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援藏是艱苦的、孤獨的,時常又是危險的。據資料顯示,僅2013年至2016年3年,全國1513名(含中途輪換人員)援藏干部有421人(次)患過肺水腫、腦水腫等高原性疾病,63人因公受傷,還有的長眠在了這片熱土上。
在獅泉河烈士陵園,除了孔繁森之墓,還有李狄三烈士等97名烈士之墓。這些烈士,有的甚至都沒有名字。 這就是精神的力量!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西藏精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孔繁森精神,再到新時代的“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這是一種偉大的傳承。各個時期的援藏干部為西藏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