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2月18日
天氣: -3℃/2 ℃ 晴

日喀則加措拉山口附近的阿里與藏中500千伏電網聯網工程,輸電鐵塔為日喀則最著名的崗巴羊頭造型景觀鐵塔。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我的腳步踏遍了日喀則市區的每個角落,我的鏡頭拍遍了桑珠孜區所有12個鄉街,我的視野掃過了日喀則市所有17個縣區,就算在西藏自治區,我也先后去過了7個地市中的5個。在匆忙的趕路中,大部分時間我只能在車上隔著車玻璃拍照,經常苦于鏡頭中出現的輸電鐵塔、電線桿子、電線。
直到有一天,在海拔5200米的加措拉山口,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在珠峰的大背景下,是一串串的輸電鐵塔,這是何等壯觀的人間奇跡,這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甚至是毅力才能在環境如此惡劣的地方為當地各族人民群眾搭建起帶來光明的電網。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排斥鏡頭中出現的電線,甚至還有意識地把鏡頭對準了那一座座鐵塔。因為,在這個生命的禁區里,這是最偉大的存在,這是最偉大的超級工程之一。

70年的發展,高原上點亮了萬家燈火。圖為日喀則市區夜景。
青藏高原的第一盞電燈點亮于上世紀20年代,然而,直到和平解放前,舊西藏僅在拉薩有一座小電站,電只能專供少數上層貴族使用。雪域高原上的廣大農牧民,能點上一盞酥油燈都算家庭條件好的,甚至很多還是用松明子照明或者干脆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西藏和平解放后的1956年,在國家大力支持下,西藏先后建成了拉薩電廠和日喀則火力發電廠,西藏電力工業開始起步。“電線桿子行對行,納金日夜發電忙,機器響來家家亮,拉薩日夜放光芒呀……”這首創作于1959年的經典老歌《逛新城》,描寫了當時西藏電力建設的火熱場景,表達著西藏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沿318國道建設的電力天路。

沿318國道建設的電力天路。
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西藏電力建設推進遲緩,西藏電網長期處于缺電狀態。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時,除拉薩、日喀則等少數城鎮外,其他地區還基本無電可用,不過隨著一批地市主力電站和600多座農村小水電站先后建成,西藏地市獨立電網和一大批小水電供電的縣、鄉局域電網逐步形成,供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但是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到2010年時西藏還是全國唯一一個孤立運行的省級電網,電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直到那四條“電力天路”拔地而起,高聳入云的輸電銀線翻山越嶺,點亮了雪域高原萬家燈火。

拉薩-林芝間的藏中電網聯網工程。

阿里普蘭縣拍到的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
從2010年開始,西藏的電力天路邁向快車道。2011年12月9日,起于西寧止于拉薩、全長2530公里、創造了12項世界第一的青藏電力聯網工程正式投入運營,這是當時世界上海拔最高、運維環境最惡劣、技術突破最困難的輸變電工程。從此,西藏電網結束了孤網運行的歷史。2014年11月20日,五跨金沙江、經過“三江”斷裂帶的川藏電力聯網工程投入運營,結束了昌都地區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2018年11月23日,穿越橫斷山脈核心地帶、橫臥青藏高原腹地的藏中電力聯網工程投入運營,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一線西藏中東部地區電網孤網運行的歷史徹底結束。如果說,318-219國道和317國道延長線這兩條天路讓遠在天邊的阿里在路途上不再遙遠,另一種意義上的讓阿里不再遙遠,是第四條“電力天路”的建成。2020年12月4日,國家電網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投入運營,至此,西藏統一電網建成!

日喀則到阿里之間的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輸電塔是各種羊頭造型。

日喀則到阿里之間的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

阿里地區改則縣的牧民全部用上了大網電。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全長1600多公里,起于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多林變電站,止于阿里地區噶爾縣巴爾變電站,跨越日喀則、阿里兩地10個區縣,總投資74億元。這條“電力天路”,最高海拔5357米,平均海拔4572米,工程總落差高達3100米,施工環境極其惡劣,道路交通極其艱險,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50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工程。工程的建成投運,使阿里7縣電網并入了國家大電網,結束了阿里地區長期缺電和孤網運行的歷史,從根本上解決了阿里地區缺電的問題,為沿線日喀則市和阿里地區的16個區縣38萬農牧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大網電”。由此,西藏邁入了主電網覆蓋全區7地市、74縣(區)的統一電網新時代,主電網覆蓋所有縣城和主要鄉鎮,建制村通光纖率、4G信號覆蓋率均達到99%。

大電網下的村莊。

海拔5000米左右高山上的輸電鐵塔。

比鳥兒還高的輸電塔。
大電網覆蓋全區,當然更不會遺漏了一村一戶。西藏地廣人稀,為了讓每個人都用上電,國家竭盡所能。“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西藏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是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邊陲小鎮,2018年時全鄉只有9戶人家,國家電網投入635萬元組立108基電桿,將一條15千米長的10千伏線路通進守邊固邊群眾的幸福生活里。
2018年2月3日19點28分,玉麥鄉用上了大電網的電。為了解決高壓輸電線路和變電站在青藏高原正常工作這一難題,5萬名電力工程師和工人在西藏連續奮戰數年,成功修建出了全世界高度跨度最大的電力網絡和全世界海拔高度最高的高壓變電站。為了鋪設堪稱超級工程的輸電聯網工程,工人們要在離地55米、相當于在18層樓的高空中作業,他們平均每天要在鋼絲上作業5小時,攜帶需要安裝的附件在高寒缺氧的高原上往返爬鐵塔5-8次。為了保障線路通暢,巡線員要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上翻山越嶺,每天平均檢查約15-18公里的線路,一天走下來,常常超過50000步。
據了解,日喀則海拔最高的一座輸電鐵塔海拔大約有5700米,巡線員翻山越嶺,爬上山到走下來需要整整一天,為了減負,除了帶點饅頭之類的午飯,連口熱水也不想多帶……就這樣,我們才擁有了全球最完善的電力供應體系和最高的電力人口覆蓋率,幾乎國土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通了電。

橫跨雅魯藏布江峽谷的電網和雅江上的水電站。

青島援藏引進的水發50兆瓦+100兆瓦時“光伏+儲能”綜合能源示范項目。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西藏電力發展投資力度不斷加大,相繼建成了羊八井地熱電站、那曲查龍電站、山南沃卡一級電站、日喀則滿拉電站等骨干電源。近十年間,西藏電網累計完成建設投資近700億元,青藏聯網、川藏聯網、藏中聯網、阿里與藏中聯網工程4條“電力天路”相繼建成,西藏邁入以500千伏超高壓為主、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西藏統一電網新時代,主電網覆蓋從2012年的40個縣(區),增加至現在的74個縣(區)和主要鄉鎮,供電人口從近175萬增加至330萬。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電力供應在滿足內需的基礎上,還逐步打通了豐水期藏電外送通道。自2015年首次實現藏電外送以來,截至“十三五”末,西藏電網已累計實現藏電外送超過65億千瓦時,直接帶動全區經濟增長17.1億元、減少青藏高原二氧化碳排放650萬噸。
目前,西藏已經形成以水電為主,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多能互補、集中與分散結合的綜合能源體系和電力發展格局。值得一提的是,西藏最大的光伏儲能項目——日喀則市桑珠孜區50兆瓦+100兆瓦時“光伏+儲能”綜合能源示范項目于2020年12月24日并網發電,這座由青島第九批援藏組引進山東水發投資4.5億元實施的光伏儲能項目實現了 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并網發電,是山東援藏歷史上最大的投資項目,也是西藏最大的光伏+儲能綜合示范項目。下一步,水發集團還計劃繼續投資約9億元進行二期建設。

世界屋脊上的電力鐵塔。

高山間的輸電網。
條條銀線飛越世界屋脊,座座鐵塔跨越崇山峻嶺,盞盞燈火照亮高原夜空。70年來,經過幾代人的拼搏奮斗,四條“電力天路”拔地而起,在世界屋脊織起一張堅強可靠的民生網、幸福網、光明網;無數電纜電線跨越藍天,拉起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光明線、團結線、幸福線;股股承載著希望的電流,將光明傳送到千家萬戶,也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到了西藏各族人民群眾心中。走,去西藏吧,去看那萬家燈火璀璨,去感受西藏和平解放70年的人間奇跡!(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