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預不是一項孤立的活動,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專業人員(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和志愿者以外,其實所有的人實際上都在對傷員進行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是把雙刃劍,正確的干預促進健康,然而錯誤的干預也會破壞健康。
心理專家給志愿者提出了一些忠告,其中“十不要”很有概括性,每個人都應該有所了解。

01.
不要欺騙
不要欺騙,如:孩子父母已經雙亡,不要騙他。
當你發現身邊的人遇到很大的麻煩時,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隱瞞真相、封鎖消息,用“善意的謊言”減少對他的傷害。然而,這樣做對他沒有好處。
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是“現實感”,即真實地反映現實,有效地應對環境。如果缺乏現實感,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就無法處理好日常事務,生活質量是低劣的。
善意的謊言是對現實感的破壞,這不是愛他,而是害他。也許你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你擔心他接受不了,怕他精神崩潰,所以“善意”了一下。
如果一個人一直生活在善意的謊言之中,突然讓他面對現實,他的確可能承受不起。不是他沒有承受能力,而是周圍的人剝奪了他的參受能力。
事實證明,人的耐受力是很強的,如果有強大的社會支持,耐受力會更強。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站在他一邊,支持他,理解他,而不是欺騙他。

02.
不要承諾做不到的事
不要承諾你做不到的事,如:我一定幫你找到你的父母。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就發出承諾,有的人知道自己做不到,但是,為了減少別人的痛苦,違心地做了承諾。
第一種人要么是現實感有問題,要么是習慣于夸大其詞、言而無信,第二種人則是出于保護別人的心理,使用了善意的謊言。
虛假的承諾和善意的謊言一樣,最大的壞處是破壞當事人的現實感,讓他生活在假相中,靠幻想來支撐自己,用某種虛無飄渺的東西作為精神寄托。有朝一日,謊言被識破,精神就崩潰了。
有人會說,如實告知,現在就會崩潰。于是,人們就陷入了現在崩潰還是將來崩潰的痛苦抉擇。搞危機干預的人一定認為現在崩潰比將來崩潰好,不然就不會搞危機干預。

03.
不要強迫回憶
不要強迫他回憶或說話,不要說“沒有關系,你說啊”。
危機干預的基本技術是“暴露”,通過詢問、交談、開座談會、看電影甚至重返現場,讓當事人的情緒得到宣泄。
宣泄具有凈化心靈的作用,可以防止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而且,危機干預越早越好,越徹底越好。
在創傷的記憶被轉移到潛意識中去之前進行干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它轉移到潛意識,被封存起來了,再去干預,難度會大大增加。
另外,通過暴露,喚起當事人對事件經過的記憶,把支離破碎的記憶整合起來,編制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不完整,往往意味著人格的分離和不統一,這是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錯綜復雜的癥狀的來源。
如果得到足夠的支持,他感到安全了,他自然會暴露。他不愿意暴露,是因為他得到的支持不夠,他感到不安全。所以,我們要做的還是支持,然后慢慢地等待。

04.
不要干預他的情緒
不要粗暴地“干預”他的情緒,如“不要哭了”“要勇敢”“哭吧”等等。
他有自己發出情緒的方式,“不要哭了”、“要勇敢”這樣的話實際上是制止當事人宣泄,當然是違反危機干預的原則的。其實,“哭吧”這樣的話也不能說。
危機干預的基本原則是“正常化”。我們必須不斷強調,當事人在危機狀態下的種種表現都是正常的,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也會有類似的表現。
既然是正常的,你為什么要粗暴地干涉他?干涉意味著你不理解他,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是不正常的。
叫他“不要哭”“要勇敢”是干涉,叫他“哭吧”也是干涉。如果他真的哭不出來,那也不是他的錯。他哭不出來是因為你還沒有給他提供足夠的支持,你沒有給他帶來足夠的安全感。

05.
不要強調同情
不要表現出他很可憐,需要被同情的樣子。心理咨詢強調共情,而不是同情。但是,共情和同情有時候是很難區分的。
所以,表達一下同情是可以的,但是,不要過分,以免讓他覺得自己很可憐,因為人是有尊嚴的。
如果他的自尊心受了傷,他會出現憤怒或抑郁。抑郁就是轉向自身的憤怒。

06.
不要取代他的父母
不要試圖取代他的父母,不說“沒關系,我們都愛你”,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父母。
當我們用善意的謊言和虛假的承諾來保護他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把自己當成父母了,因為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是這樣做的。
在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中,咨詢師的表現非常像父母。但是,我們不是他的父母,不要試圖取代他的父母。
首先,我們無法取代他的父母,因為血濃于水,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種神秘的聯系,那是一種“心靈感應”,只有通過直覺才能感受得到。
如果我們強迫自己相信自己能夠做到,說明我們的現實感是有問題的。如果我們試圖讓當事人相信我們能夠做到,那是在破壞他的現實感、擾亂他的認知功能。
對于孩子來說,接受別人的愛意味著背叛自己的父母,容易誘發幸存者綜合征。

07.
不要過度給予
過度的給予,有可能造成當事人依賴、遷怒或感覺被施舍,會把憤怒發泄到別人身上。
過度的給予會造成依賴,導致主觀能動性減弱,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人都有尊嚴,如果感覺到被同情、被施舍,會產生憤怒和敵意。
危機狀態下的心理反應非常復雜,單從情緒來講,就有恐懼、憤怒、焦慮、抑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情緒是不一樣的。
膽子比較小、把危機評價為遭遇和危險的人容易出現恐懼情緒;
爭強好勝、把危機評價為挫折的人容易出現憤怒情緒;
自我感覺比較好、把危機評價為挑戰的人容易出現焦慮情緒;
思想比較悲觀、把危機評價為喪失的人容易出現抑郁情緒。
另外,在危機的早期容易出現恐懼,然后迅速轉向憤怒,再后來是焦慮,最后是抑郁。
人們往往意識不到它是危機引起的情緒反應,反而認為它是現實問題引發的,于是就與當事人同仇敵愾。
憤怒表現為對某些人和事的不滿,發牢騷,懷疑、指責、攻擊某些人的所作所為,矛頭直指政府、名人。當我們與當事人的憤怒情緒產生共鳴的時候,一定要反省:這是不是創傷反應?

08.
不要把自己當救世主
不要以為自己是救世主,不要以為只有自己能幫助他,讓他先找到康復的方法,啟動每個人自我療傷的能力。
心理咨詢強調“助人自助”,而不是包辦代替。咨詢師不是救世主,而是助手或拐仗。
不幸的是,許多咨詢師會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當成救世主。他們就是為了“拯救”別人才選擇了心理咨詢這個職業。
有意思的是,救世主情結通常來源于負罪感和贖罪心理。這樣的人應該在從事心理咨詢之前洗洗腦,消除自己的救世主情結。

09.
不要造成內疚感
不要造成他們的內疚(幸存者綜合征——為什么我的同學都死了)、不要說“你已經很幸運啦!”“你已經比別人好多了!”
幸存者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內疚、自責,覺得自己對不起死去的人,覺得自己對他人的死亡負有責任,認為自己不配活下去,應該隨他們而去。
有的人最終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有的人會用贖罪來平衡自己的心理,投身于拯救別人的行動中去,最后把自己塑造成救世主。
為了預防幸存者綜合征,千萬不能說“你已經很幸運啦!”“你已經比別人好多了!”之類的話。
10.
不要對過去好奇
不要對他所經歷過的事情充滿好奇,即使我們很愛這個孩子,我們還會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這是二度傷害。
作為從事危機干預的咨詢師或志愿者,有義務幫助當事人“暴露”,但是,這樣做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施虐心理,而是讓當事人釋放情緒,預防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
編制完整的故事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幫助當事人完成人格的整合和統一。
記者采訪和警察做筆錄,問的問題和危機干預沒有什么區別,但是,由于目的不同,前者是揭當事人的傷疤,后者是幫助他療傷;前者是二度傷害,后者是心理救援。
所以,在受害者面前,我們要竭力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切為了當事人的利益,以當事人為中心。(來源|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