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2年5月11日9版
樹池太小、土壤硬化、空間狹窄……部分銀杏古樹的“家”已不利于其健康生長——
銀杏古樹“枷鎖”中求生
存身老城,隱居一隅,不發一語,道盡千年。
古樹名木被譽為“活的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歷史滄桑。銀杏樹是我國特產的活化石植物,是樹齡最長的樹種之一。近年來,隨著城市不斷建設發展,老城區的部分銀杏古樹的生長環境發生了改變,已不利于其健康生長。園林綠化專家建議,“治已病”不如“治未病”,應通過加強地方立法和出臺新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行業標準,規范日常保護管理,改善老城區銀杏古樹樹池過小、土壤板結硬化等現狀,讓銀杏古樹永葆青春活力。
部分古樹生長環境堪憂
近百年老樹無專業保護
根據市園林和林業局的最新調查,目前,我市共有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2575株,廣泛分布于七區三市。現存百年以上銀杏古樹約294株,其中樹齡在千年以上的24株,樹齡最大的已超過二千年。該局在調查中還發現,部分古樹名木健康狀況堪憂。2022年,我市將對生長勢弱的300多株古樹名木保護復壯,其中包括樹齡在300年以上的69株銀杏古樹。
近日,記者隨市園林和林業局的專家來到位于青大一路的荒草庵。此處的3株銀杏古樹樹齡都在500年以上,均遭受不同程度病蟲害,其中一株古樹樹皮大面積脫落,樹干腐爛嚴重,樹體供養不足,需要緊急搶救。“古樹醫生”們采取了去除枯枝、疏松土壤、殺菌消毒、挖復壯溝、插通氣管等救治措施。
記者發現,健康狀況最差的一株銀杏古樹被“禁錮”在直徑約2米的樹池內,在樹下挖開的復壯溝中有建筑垃圾。專家介紹,古樹的樹池過小,周邊土壤硬化、板結,導致根部不能透水透氣,進而發霉、腐爛。
浮山所600年老銀杏樹長勢衰弱。
記者隨后走訪了竹子庵公園、東李村、天后宮、浮山所、香港路小學、觀音寺、海云庵、四方利群停車場等地,探訪了13株樹齡在300年到1600多年之間的銀杏古樹,發現部分古樹同樣存在樹池過小、土壤板結硬化、周圍灌木爭搶養分等隱患,部分古樹因長勢衰弱,已被列入市園林和林業部門的復壯計劃。
夾縫中生存的老銀杏樹。
除了已經掛牌保護的銀杏古樹,記者還探訪了日照路、莒縣路、居庸關路、湛山三路等道路兩側的銀杏樹,其中不乏樹齡七八十年的老樹。記者發現,有幾株老樹生長不旺,出現大片枯枝。另外,在延安一路黃海飯店的院內外有10多株近百年的銀杏樹,其中位于飯店院內的銀杏樹生長比較旺盛,而唯一一株位于飯店墻外的銀杏樹,則扎根在配電箱和小屋的夾縫中,根部已將路沿石頂起。據記者了解,不滿百年的老樹不屬于古樹名木,日常養護只有修剪枯枝、澆水等措施,沒有復壯等專業修復保護措施。
人為因素改變生長條件
基層保護管理不夠專業
據市園林和林業局的高級工程師王爽介紹,銀杏樹春夏翠綠,深秋金黃,病蟲害少,壽命較長,是我市重要的綠化樹種,但銀杏樹屬于深根系,肉質根,根系呼吸需氧量大,如果土壤過于黏重、板結或者長期積水都可能導致根系腐爛,樹體供養不足,進而長勢不佳,直至死亡。
“古樹不僅面臨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衰老,而且在復雜多變的自然因素、社會歷史變遷等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承受著生長環境的劇烈變化。而大量的擴張性建設更加速了對古樹名木原有的生態環境的破壞,長勢衰弱、病蟲害、根部病害及腐爛等情況比較普遍。”市園林和林業局研究員桂天麗介紹。浮山所600多年的古銀杏樹在一戰時受到炮擊傷害,幾十年前周邊開發建設道路和居住區,又改變了地形,使其根系受到損傷,目前該樹生長在排水不暢的高臺上,根系透水透氣不好,長勢不佳。之前施工單位在高臺設置圍欄,隔絕游客的同時,也給日常養護管理帶來了不便。
此外,有些單位出于美觀設計考慮,在古銀杏樹下栽種了大量高密度的灌木,而這些灌木會與古樹搶奪土壤養分,并增加局部的不透氣性,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古樹生長。
負責銀杏古樹救治的張曉軍工程師認為,銀杏樹的生長除了受到青島地下多石質結構、夏季多雨等客觀不利因素影響外,基層保護管理單位由于缺乏專業技能,沒有針對性的養護規范作為依據,也常常“好心辦錯事”。“有些保護管理單位出于保護銀杏古樹的目的,用混凝土或者漢白玉修建了圍欄或樹池,但樹池往往尺寸太小,限制了古樹根系的生長。還有些管理單位在銀杏古樹周圍用水泥地磚或木塑板鋪設觀景步道,導致古樹根系無法透水透氣,甚至發霉、腐壞。”張曉軍說。
針對七八十歲銀杏樹缺乏專業保護管理的問題,有專家解釋,《青島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保護的是樹齡百年以上的樹木以及樹種珍貴、樹形奇特、在國內外及本市稀有的以及具有歷史紀念意義、重要科研價值或在風景點起重要作用的樹木。樹齡不足百年的銀杏樹尚未納入古樹名木保護范圍,由屬地綠化養護單位進行日常養護。由于基層保護管理單位專業能力有限,無法充分保障老樹的健康成長。
重視為古樹“治未病”
將50年樹木納入保護
“我市在對瀕危古樹名木進行搶救性復壯的同時,也要重視為古樹名木‘治未病’。”青島市園林植物專家、市果樹園藝總場研究員侯魯文建議,我市古樹名木保護主管部門須對現存古樹名木做精細化“查體”,并對古樹的生長環境進行摸底,在此基礎上,聯合屬地政府部門和養護單位開展專項行動,從根本上改善古樹的生長環境,同時發揮線上“古樹名木醫院”的作用,讓專家通過“互聯網問診”遠程指導基層養護單位對古樹名木進行科學保護和病蟲害防治。
“銀杏樹又叫公孫樹,意思是公公種樹,孫子得果,我們要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銀杏古樹,就要重視七八十年乃至五十年以上的老銀杏樹,將其作為我市古樹名木的后備資源進行保護。”侯魯文說。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早在2002年就將8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樹木列入古樹后續資源,進行登記建檔管理,并設立古樹后續資源保護專項經費,用于搶救、復壯和保護設施的建設、維修。近年來,鄭州等城市也相繼發布保護條例,將樹齡在50年以上、不滿100年的樹木作為城市古樹后備資源納入保護范圍。記者獲悉,市園林和林業局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對《青島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的再次修訂,其中,古樹后備資源保護是重要內容之一。
還有園林專家指出,《青島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已經根據實際和形勢發展需要進行過4次修正,而與其相對應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在2005年出臺后一直沒有更新。建議我市有關部門組織行業技術專家根據基層管理單位的實際需要,重新修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行業標準,讓基層管理單位遇到管理新問題時,有詳細而精準的規范可以依循。
本版撰稿/攝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