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是時間的美意
文/崔燕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里,仲秋是個大日子。除卻春節,這個節日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個章節。仲秋有被季節賜予的無限美意,有自然萬物豐美的琳瑯充盈,還有一番人情濃烈的萬家合歡。
早年的日子舒緩而平淡,可以令人歡天喜地的事情屈指可數。在孩童的心里,一年中這樣的歡動時光大致有四件,六一、生日、春節和仲秋。可是,六一時在舞臺上的得意,生日時被全家人的熱寵,春節時收壓歲錢的滿足,都抵不過仲秋時的花好月圓和美食豐饒。
我一直覺得,花好月圓是專給仲秋定制的一款美詞。盡管還有“春花秋月”一詞給春秋二季對標了特性,但是春天里的花團錦簇,卻因為繁冗而使人陷入美學的盲區,完全對花季美而不知。倒是秋高氣爽的仲秋,只有丹桂一枝獨秀,暗香浮動的高級辨識感,幾乎沒有人會逃過她的撩撥。
小學要好的同學家有一個偌大的院落,一棵經年的桂花樹在仲秋迎來一年中的高光時刻。同學的姥姥說著一口“滋滋音”的南方話。那個慈眉善目的胖胖的老太太,與我們北地的老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精致習性。我們在她家學習完,就洗手幫她采摘,做桂花蜜。算是對我們勞動的獎賞,她將不是非常新鮮的桂花撿出來,用細白的近乎透明的紗布,給我們每人做一個桂花香囊掛在書包上。明黃色的玲瓏花瓣隱隱約約在薄紗里,香氣明麗而燦爛。這種像蜜糖一樣的香味,可以陪我們沁人心脾二日,令小孩子心生無數歡喜。后來我才知道,這位南方姥姥來自江蘇南通,祖籍杭州,跟隨在青島工作的女兒來到北方。她說,桂花可以入茶、可以入蜜、可以入酒、可以入餅、可以入粥,是一味聽話的花。
小時候的一些美好段落,像溫熙的暖陽,會一直在心里發光。直到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各種好玩有趣或者情調翩然的物質塞得滿滿當當,但總有那么一點縫隙,需要留給兒時的執念,比如八月的桂花香。我曾經在朋友圈說過,所有民間的桂花種植者,都應授以傳播精神文明建設的道德模范。不錯,每每在桂花周遭閃過,便會直接淪陷,不由得汪星人附體,一路遁迷人花香而去。桂花簡直就是一支持秘密武器的隱形香軍,直取芳心。
在仲秋,令人芳心暗許的不僅有多情的桂花,還有這時節特有的風物與風景。在沒有反季果蔬的年代,一夏的寡淡在仲秋沖到一年中的最高峰值。此時的青島,自然成熟的無花果、葡萄、蘋果、柿子、桃、梨、棗和零星的板栗,像一條甜蜜的河流,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豐收季節特有的快樂。甜味的一種令人極其悅然的味道,可以去焦慮也可以解憂愁。所以,我一點也不奇怪,小時候那種對水果的滿足感,可以一直綿延至今。從水果中攝取甜味的習慣,使得我從小便對月餅若即若離。無論這仲秋的標配點心如何花式,每每也只淺嘗輒止。
當然,仲秋最盛大的味蕾狂歡,莫過大噲螃蟹的過癮。這時候,無論是大閘蟹還是海蟹,皆是黃滿膏肥,令人垂涎欲滴,食客們完全放棄了對其“寒性”之弊的抵抗。以前的海鮮,較少養殖一說。尤其是仲秋前后,海捕的梭子蟹和石夾紅,蟹黃甘香流油、蟹肉白嫩鮮甜,十足是海味尤物。有一年仲秋,我家姨媽吃過螃蟹后,忘記不能與柿子同食的忌諱。晚上若不是及時送醫,差點鬧出小事故。這個小插曲,讓還是小孩子的我,牢牢記住了螃蟹的“厲害”。它活蹦亂跳的時候可以橫行,就是進了肚子,也得好好打理與之同食的克忌,真正是應了美食不可多用的老話。
仲秋的確是一個美美與共的季節,美物、美食、美景組成了一個天團組合似的好時光。天高云淡,海水正藍。仲秋的青島,清爽的北風吹過街道。咸濕的空氣回歸大海,空氣清澈得透明,遠處的景物從虛幻走近真實,路旁紫色的牽牛花在微風中搖曳,爬墻虎的綠葉被秋天渲染為濃淡相宜的金色……目光所及之處皆是清晰、幻彩的詩情畫意。明媚陽光下,藍天碧海,這座城市飄渺出成熟燦爛的性感。
在四季輪回的運行軌道上,仲秋的舒朗與清奇,無疑是時間之履的童話片段。于我個人而言,多年前的仲秋夜又是另一種意味深長的斑斕辰光。那晚,我的女兒在一輪明月的照耀下來到我的身邊。于是,以后的每個仲秋都變成了最美麗的童話。
(作者簡介:崔燕,地道的青島大嫚,青島“土特產”一種。生于斯、長于斯、愛于斯。出版的《青島的100個細節》《愛青島》《青島美》,與人合著的《果然青島》,為其執著于青島本土風情寫作,提供了妥帖而詩意的釋放點。)
掃碼了解觀海文學社“記憶·中秋”有獎征文詳情
攝影:王建亮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