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10月9日5版
一條路跨兩區,管養范圍不清晰,網友投訴被轉來轉去——
近日,網友CEybtd通過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反映了正陽西路路面坑洼的問題,而城陽區、高新區在答復網友時,都將正陽西路(從城陽高新區到膠州市)的管養責任推給了“對方”。
網友在觀海新聞客戶端留言反映正陽西路路面凹坑問題
“高新區第一次電話回復稱,負責整治這段路;第二次回復稱,這段路不在管轄范圍內,是在城陽區范圍內。城陽區則答復說,這段路歸高新區管養。”網友CEybtd說:“現在不是兩區合并了嗎?怎么感覺還是‘兩家人’?”
觀海網友CEybtd于8月28日在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欄目后臺留言:“正陽西路(從城陽高新區到膠州市),路面出現很多凹坑,而且很多坑比較大,嚴重影響交通安全,許多車為避讓凹坑,急打方向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同時,這位網友提出兩個問題:“路面出現大量凹坑,是建設質量問題,還是大量超載超重貨車導致?負責維護本條道路的單位是否有義務對出現凹坑的路進行修整?”
記者就此采訪網友CEybtd了解到,他住在膠州,工作則在高新區,正陽西路是他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因此,他一直非常關注這條路的坑洼問題。“因遲遲沒有看到施工人員整治這條路,無奈之下,我于9月10日再次在觀海新聞客戶端反映了這一問題,與此同時,我配發了地面坑洼的圖片。”網友CEybtd說。
反映問題當日,觀海新聞客戶端工作人員再次將問題轉到高新區。9月17日15點07分,高新區建設部給出回復:經與來話人聯系,反映內容提及正陽西路(高新區段)指祥茂河至岙東路路段,不屬于高新區管轄范圍,建議轉城陽辦理。轉辦城陽區后,9月18日8點45分,城陽區政府回復:經落實,正陽西路該路段歸高新區管養,建議轉高新區建設部辦理。9月18日9點37分,青島高新區建設部再次回復:經與來話人聯系,反映路段為祥茂河至岙東路路段,不屬高新區管轄范圍,建議轉城陽處理。
對此,觀海網友“觀青島”在網友CEybtd反映問題的評論區跟帖:“沒有用的,整個正陽西路,從高新區開始,到膠州大沽河,地上一年到頭都是大坑,爆胎的數不勝數,我投訴過好幾次了,沒有一點效果,即使是填了坑,過不了半天,又出現一堆坑。”
正陽西路路面坑洼用水泥磚進行臨時墊補
記者從青島市政務網發布《關于市區部分道路命名及調整起止點的通告》了解到,2008年9月,正陽西路確定了起始點,即東起雙元路,西止城陽區、膠州市邊界線。
就正陽西路管轄養護問題,記者致電高新區和城陽區,兩區工作人員就正陽西路的管養范圍給出了不同的“說法”。
高新區建設部工作人員稱,祥茂河至洪江河之間的正陽西路屬于高新區管理,華中路西側正陽西路就不屬于高新區了,其余部分為城陽區管轄,高新區只負責高新區范圍內的正陽西路,其他部分建議詢問城陽區。
城陽區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則表示,城陽區負責管養的范圍從城陽區雙元路到葛家屯,從葛家屯以西至膠州市政界這一段正陽西路歸高新區建設部管養。同時,這位工作人員也稱,兩區已經合了,但是正陽西路還沒有完成交接。至于這條路什么時間交接,工作人員表示:“不知道。”
對此,網友CEybtd一頭霧水:“為什么城陽區、高新區合區后,一條路的管養還是無法明確管養職責?”
今年4月,網友Paul在市政務網政府信箱發出了同樣的提問。4月9日,高新區建設部給出答復,根據青島市全面推進功能區體制改革創新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關于印發<關于試點功能區體制機制改革有關問題的答復>的通知》:“市屬功能區管委會在職權范圍內獨立自主履行經濟發展職能,所在地政府承擔功能區內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治安維穩、拆遷清地等社會事務。所在地政府應尊重和保障功能區獨立開展工作,不干預功能區的具體經濟發展活動。原則上市屬功能區管委會與所在地政府不存在互相隸屬關系。”
記者在市委編辦官網查詢到,早在2019年11月,網站刊發題為《解放思想 政策護航 扎實推進功能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的文章,其中第三部分明確制定“六個政策”,多措并舉加大保障配套力度,并以高新區和城陽區為例進行說明,青島高新區將與城陽區實行產城融合,社會事務全部交由城陽區承擔,不再托管街道,徹底解決高新區與城陽區社會事務職責交叉問題。3月,市委編辦官網發布《分類推進高新區所屬事業單位改革 促進高新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明確高新區職責邊界,剝離社會事務職責。根據改革創新試點實施方案的規定,剝離高新區承擔的衛生健康、體育、文化、旅游、社會保障、民政事業、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等社會事務職責,劃轉當地政府,實行屬地化管理。
“對于道路整治的職責邊界,我們居民怎么能分清楚?接到投訴后,為什么兩個區的相關部門不能溝通一下?在前后近一個月的推諉‘拉鋸’中,既浪費了政府的政務資源,也招致了投訴者的不滿。”一位網友說。
截至發稿前,記者了解到,在多次投訴后,正陽西路部分路段已開始整修。不過,也有網友告訴記者:“開工沒兩天又停工了。”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靠前一步,少些“踢皮球”
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管轄范圍,不同部門有著不同的職責權限。區劃調整,目標之一就是破除管理界限,更好、更快地為市民解決問題,進而帶來整座城市的高效有序運轉。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部門“只認”職責邊界,看似照章辦事,實則以此作為推諉借口,不予解決問題。
“不在我的管轄范圍”“不是我的職責權限”,甚至搞不清職責邊界在哪里,導致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也就出現了記者調查采訪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沒人管”。
機構改革,人員調整,部門之間難免出現“職責縫隙”,但這不應成為百姓辦事的“陷阱”,特別是部門在權限不清、范圍不明時,“主動推諉”還是“主動攬責”就成為問題解決的關鍵。此時,若部門工作人員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靠前一步,打破權限藩籬,形成服務疊加,就能夠彌補職責漏洞,問題也會少一些“沒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