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一處三面被青山綠水環繞的村莊。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是一個洋溢著田園歡歌的小山村。在石門山東麓,華樓山南側,就是北宅街道五龍澗社區。
寄情于山水,這里的人們珍愛眼前的美好生活,全社區193戶,共有608口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87人,80歲以上32人,90歲以上4人,100歲以上兩人。五龍澗社區也被人們稱為北宅街道的“長壽村”。10月17日,早報記者趕到五龍澗社區,試圖找尋其中的“長壽密碼”。
現場
小山村美如畫
記者沿著一條柏油路,來到了三面環山的五龍澗社區,這里有眾多櫻桃、杏、蟠桃等果樹,西、南側是石門山,北側是華樓山。
五龍澗社區地處嶗山腹地,景觀獨具一格,西側有海拔570米的石門山,山上有石門、狗頭石等景觀,北側就是華樓山景區。五龍澗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儉剛告訴記者,有五道山梁從石門山支脈一直延伸到社區,酷似五條巨龍把頭伸到山澗吸水,所以社區得名“五龍澗”。五龍澗河從社區中間穿過,遇到雨水多的時候,河水就會奔流不斷。
“我們社區山林有3000畝,人均數量在北宅街道名列前茅,社區還有上百畝果園,1980年,我們培育成功了蘋果新品種‘五龍紅’,特別是在嶗山區建成了第一蟠桃園,是北宅街道有名的瓜果之鄉。 ”王儉剛說。
秋日時節,通紅的蘋果、黃澄澄的柿子掛滿枝頭。除了果園,社區西側就是一片梯田,大大小小的菜園遍布,成熟的南瓜、紫色的茄子、嫩綠的扁豆,有居民正在菜園里忙碌著。一些白發老人坐在屋前曬太陽,不時有孩童笑著從身邊跑過。
環繞在群山中的五龍澗社區,甜美和諧,宛如一幅風景畫,讓人忍不住駐足觀賞。
人物
李衍忠老人歲
102歲
他是村里“故事大王”
來自嶗山區民政局的統計顯示,全社區608口人,60歲以上老人187人,100歲以上老人兩人,五龍澗社區的這組數據在嶗山區都是拔尖的。
記者來到102歲老人李衍忠家中時,老人正在看戰爭片。老人的精神頭非常好,除了耳朵稍微有點兒背外,身體很硬朗。 “老爺子是村里有名的‘故事大王’,原先家里吃團圓飯,他都會給大家講故事,高興的時候能講上兩個小時。”老人的大兒子李佳明笑著說,他們都是聽著老人的故事長大的。對于那些憶苦思甜的故事,盡管孩子們都聽了很多遍,但是李佳明表示,看到老爺子講得認真,大家都會耐心地聽,只要能讓老爺子心情舒暢,他們就高興。不光是給家里的孩子講故事,李衍忠老人還喜歡給村里其他人講自己的故事,他的故事社區里很多人都知道。
“老爺子年輕時拉過馬車,曾經拉著馬車把木頭運到中山路去賣,還當過鐵匠,吃了很多苦,還在村里干過生產隊長,一輩子都很要強,直到100歲還能自己做飯吃。”李佳明說。
提起老人的愛好,李佳明說:“老爺子每天喜歡出去鍛煉一下,拄著拐杖到大門口溜達一圈。 ”李佳明告訴記者,因為年輕時出過大力,所以老爺子的身體一直很好,在80歲那年能自己爬長城,86歲那年還自己登上了巨峰。
“從前年開始,老爺子喜歡穿白襯衣,戴白草帽子,打扮得很時髦,然后再外出溜達。看到老爺子越活越年輕,我們做小輩的心里非常高興。 ”李佳明說。
孩子們把老人當成了寶,每天都有人負責照看老人的起居飲食。聊起老人的飲食習慣,李佳明說,老爺子喜歡喝稀飯、嶗山茶,因為還剩下兩三顆牙了,從去年開始喜歡吃元宵,并且要加糖的元宵。 10月17日,是大兒子家送飯,大兒媳婦把飯做好送過來了,有元宵、豆腐、火腿和雞蛋,老人吃得很香,吃完飯,自己還堅持刷了碗。
人物
徐淑貞老人歲
103歲
一頓能吃一碗面
坐在熱炕上,103歲的徐淑貞微笑著看著四兒媳給她梳頭,四兒子李佳模站在一邊,老人是五龍澗社區年紀最大的。
徐淑貞有5個兒子、3個女兒,大女兒今年已經84歲了,他們是五世同堂。18歲那年,徐淑貞從西烏衣巷嫁到了五龍澗。“俺娘對我們的管教非常嚴格,我記事起,俺娘就告訴我們,吃面條時不能出現‘哧溜哧溜’的聲音,只能吃自己跟前的飯菜,不能滿桌子夾菜吃,不能貪圖人家的便宜……”74歲的李佳模說,這些話他和兄弟姊妹們都記在心里,并且把這些話又傳給了下一代。
“年輕的時候,俺娘就閑不住,家里很多農活都是她干的,到了70多歲了,還幫著我們摘蘋果,照看孩子。 ”李佳模說。 “俺娘喜歡鍛煉,前幾年出門時摔斷了腿,治好了后,我們不再讓她單獨外出,可她還是每天要外出溜達一下。 ”李佳模說,母親人緣非常好,為人很善良,“俺娘很喜歡跟人家拉呱,還經常把家里的衣服送給親戚朋友,有時候看到別人家困難,她就去買幾尺布送給人家做衣服。 ”
李佳模表示,母親吃飯不挑食,因為牙都掉了,所以喜歡吃爛面條、稀飯,老人的飯量也不錯,一頓可以吃一碗面條,此外,老人很喜歡吃當地的水果,櫻桃、桃子、蘋果等都喜歡吃。
調查
長壽村里山好水好
聊起為什么五龍澗的老人們長壽時,很多居民總結,“我們這里的水好、空氣好,再加上地處大山深處,所以大家都長壽。 ”
“我們這里原先是吃石門山上引下來的山泉水,2016年以后換成自來水,我們這里的蔬菜都是自家種的,更為主要的是老人們的心態好。 ”五龍澗社區主任王儉龍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社區里的很多老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喜歡勞動,平常都是早睡早起,喜歡喝嶗山茶,喜歡吃當季蔬菜。“我們社區的果樹比較多,山上也有很多樹木,再加上沒有工業項目,這里的空氣非常好。 ”一名村民表示。
“五龍澗社區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保持著自己的生活節奏,依靠辛勤勞動發家致富,他們比較樂觀,愛勞動、講衛生,這是老人們長壽的重要原因。 ”北宅街道綜合治理中心副主任、社會事務辦公室負責人徐妮介紹。
目前,北宅街道共有6位百歲老人,百歲老人高齡補貼每月有800元,重陽節每位老人還發放2000元慰問金。
近幾年來,北宅街道大力推行“讓美德進家,讓文明落戶”理念,特別注重家風家訓的挖掘與傳承,在提升美麗庭院 “外在美”的同時,進一步拓展美麗庭院的“內在美”,把“美麗庭院”創建工作和“好婆婆、好媳婦”評選以及“最美家庭”尋找活動結合起來,涌現出諸多尊老愛幼、孝老敬親的典型代表,家風、家訓、家徳成為社區引領的新風尚。 “我們社區每年都要評選好媳婦、好婆婆,以此來倡導好家風。 ”王儉剛說。(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