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票選最具青島特色的建筑,里院一定是位列其中,甚至還有人將其與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樓相提并論。青島的里院是頗具特色的地域性傳統民居建筑形式,由西式洋樓與四合院巧妙結合而來,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里院曾作為青島中下層市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著,于上世紀四十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據1933年的統計資料,青島有各類里院建筑506處,房間16701間,建國時青島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處。
現如今,隨著高樓大廈和鋼筋水泥的“圍攻”,里院日漸成為了老青島們記憶里的家園,封存著青島的歷史,也封存著久違了的煙火氣。而曾經在里院長大的孩子們,也開始用各種形式去找尋記憶中的里院,雕塑家吳乙真就是其中之一,他用孩童時的記憶和頗具孩子氣的太空泥還原了一個迷你里院——不僅僅是靜態的原貌呈現,還包含著更為豐富的色香味的5D打造。
“我是里院長大的孩子”
從16歲開始,吳乙真就師從著名雕塑家徐立忠教授學習雕塑,25歲進入青島當地一家房地產企業的環藝中心,做起了景觀設計、裝飾構件研發的工作。后來,吳乙真還做過文物修復師、做過兒童雕塑老師,可以說,從接觸雕塑藝術到現在的20多年時間里,他從未停止過雕塑創作。對于吳乙真而言,雕塑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表達思想、從容生活的一種方式,而將自己深愛的雕塑與兒時的記憶聯系起來的契機,還要從2018年那一場在青島產生轟動影響的“青島敘事·里院致敬綜合藝術展”開始說起,當時策展方征集藝術家參展,“里院”的主題勾起了吳乙真對兒時場景的回憶,那時候他就有了給里院做雕塑的念頭。
“我是里院長大的孩子”,采訪過程中,吳乙真不止一次地說到,他從小在里院長大,很多的童年回憶都與里院有關。 “我出生在西鎮,后來又舉家搬遷到高密路居住。 ”這份經歷讓吳乙真從小就對里院生活格外熟悉,“青島大大小小的里院,在我的記憶中幾乎是一個模子刻畫出來的,在中山路附近有大洪泰,還有芝罘路上的安慶里,黃島路上的平康五里,那時候閑不住,放了學就跟著同學各個里院玩,上樓下樓,胡同街道,幾乎每天都要轉個遍。 ”“一個里院住著幾十戶人家,每天到了下班的時候,偌大的里院瞬時熱鬧了起來,打水、洗衣、做飯,還有孩子們的瘋跑鬧騰,這家小兩口的吵架聲,那家呵斥孩子的打罵聲,鍋碗瓢盆的叮叮當當,混雜成一出出難忘的生活交響曲。生活在里院的人們雖然居住條件簡陋,但鄰里間的感情深厚,鄰居包餃子總會給我家送來兩碗,我家包包子,也會給鄰居送去幾個。 ”
用廢舊材料融入真摯情感
借由展覽的契機,吳乙真在閑暇之時用了20多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微縮版“平康五里”的制作,長和寬都超過2米,高1.3米左右,整體造價不過200元。 “這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吳乙真笑言,許多人覺得雕塑就是高大上的,距離生活千里之遙,而他本人更喜歡用觸手可及的物品和材料去完成自己的作品,“很多靈感不是提前想出來的,有的時候看到某些物品,靈感瞬間涌向大腦,感覺物品稍微一整合就是一件雕塑。 ”吳乙真說。
而此次制作里院雕塑的材料,大多是塑料泡沫和太空泥,“我得感謝身邊搞建筑裝修的朋友,當時他正負責為樓體做保溫層,有很多下腳料,全部用卡車給我拉到了工作室,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根據這些下腳料的形狀拼接、粘合,像搭積木一樣粘成建筑模型的框架,然后在框架表面用太空泥進行雕塑造型,再用雕塑刀刻出磚瓦肌理的質感。”之所以想到用太空泥,不過是吳乙真“陪孩子玩時,發現這種材料挺不錯”。
迷你版的里院可不僅僅是構架的搭建,仔細看來,還有許多細節上的呈現,斑駁的墻壁,地面上的井蓋、門口的自行車、還有里院過道里擺放的煤爐子、水缸,甚至家門口曬的咸魚、墻上貼的掛歷……看著吳乙真的里院雕塑,恍惚間如同時光的定格,只待一鍵重啟時再回喧鬧的過往。
造型之外還有色香味的呈現
“雕塑是一種立體的記錄形式,記錄了過往的經歷和走過的路,也記錄了時間延展性的痕跡。 ”在完成了微縮版的里院雕塑后,反響強烈,吳乙真開始了更大號的里院雕塑群創作,而這一次,他期待能夠為老舊的里院注入更多的元素。 “對于青島來說,里院是個符號,是這座城市的建筑象征,但對于我個人來說,里院更像是內心深處的一個空間,里院的每一個房間里都保存著我曾經的各種美好回憶。我現在做的,正是要把這個空間用雕塑的形式呈現出來,把那些美好回憶分享給更多的人。 ”為此,吳乙真率先推出了“概念相框”系列。
何為“概念相框”?吳乙真說:“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迷你美術館,這個美術館就是我的里院雕塑。 ”目前,吳乙真正向身邊的藝術家朋友們征集作品,要求全部制作成10厘米大小的迷你尺寸,有油畫、水彩畫、書法,還有攝影作品等,這都是里院“概念相框”里的參展作品。等里院雕塑全部完工后,他要把里院打造成一個迷你美術館,在里院雕塑里的各個角落,展示藝術家們的迷你作品,讓里院模型變成藝術品的載體,讓里院通過這種全新的形式發光發熱。
除此以外,這位天馬行空的雕塑家還有著更為龐大的里院藝術計劃,而5D般的色香味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閉上眼睛回憶,里院的煙火氣一定少不了味覺的因素,就好比一進大院就能聞到李家叔叔燉肉的香氣,王家阿姨吃哈餅的韭菜味道,所以后續的作品我希望能夠把這些人間煙火氣都注入其中,甚至還有香水公司找來合作,希望能夠將這座城市獨特的海風咸潤氣息與里院作品融合到一起。 ”吳乙真希望,有朝一日,有關里院的記憶不再僅僅拘囿于青島本土,“如果有可能的話,里院可以承載起更多的青島記憶,成為青島在大海、帆船、啤酒之外的又一個文藝標識。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 記者 周潔)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