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這兩天,一則“武漢某菜場入駐女攤販不能超過45歲”的規定引發熱議。該規定還提到,男攤販年齡不能超過50歲。商販紛紛表示:那我們都不能賣菜了?
這一“奇葩”規定迅速上了熱搜。網友質疑:“制定這條規則的人平時都不逛菜市場?”“你讓那些45歲以上失業的人怎么辦?”“這是賣菜,不是選美比賽!”
的確,如同我們平時所見,在菜市場里賣菜的攤販主要就是五六十歲中老年群體,假如真按照這一規定執行,那么他們是否都得改行?本來從事賣菜這一行業的,很多都是沒有其他勞動技能的中老年人,在這里起早貪黑憑借自己的辛勤勞作來謀生,假如連賣菜也不允許,你讓他們去干什么呢?讓那些剛大學畢業不久,二三十歲的人呢來賣菜嗎?
這樣的規定顯然不接地氣。不過,從新聞內容來看,涉事的菜市場倒是挺有“目標”的。據報道,武漢江岸區吉慶街勝利菜場正在改造升級,工地圍擋上張貼的《合作入駐須知》稱,要“對標上海,樹立標桿”,“入駐商戶必須接受超市化管理”。讓菜市場更規范些當然不是壞事,但有誰聽說過上海的菜市場限制攤販年齡了?目標定得再高也得大地上,這是最基本的常識,假如連常識都不講,純粹閉著眼睛喊目標,又有什么意義?而且,人為設置年齡限制也已涉嫌違法侵權。
令人擔心的還有“標桿”二字,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標桿”?會對多少賣菜的攤販產生影響呢?
面對網上鋪開蓋地的口水,武漢市江岸區坐不住了,在政府官方微博回應稱,該《合作入駐須知》純屬菜市場的運營企業的自主行為,已經約談涉事三家企業,要求企業不得違規設置不合理條件,并責令企業立即改正。目前企業已撤除《入駐須知》。隨后,相關企業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年齡限制其實可以“放寬”,而且只是針對“新入駐商家”的。
在政府部門的快速介入下,一場輿情似乎已然平息。按涉事企業的說法,好像是攤販們和網友誤會了。可是不是“誤會”在媒體曝光之前又有誰能說得準。今后,這樣的“誤會”也希望越少越好。
謀生不易。特別是在疫情之下,很多人已經為生活付出了全力。相關方面在制定政策時,要多考慮一下民生,不要一拍腦門就做決定。民以食為天,對百姓的生計要多一點溫度,少一點漠然。更要學會對法律法規保持敬畏,在公平公正深入人心的當下,不是你想怎么玩就怎玩的。所謂“奇葩”二字,也不是笑一笑就完了的,任何時候都別忘了,老百姓的眼睛在盯著呢。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