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關于“山東手造”,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本期我們采訪到的是濰坊學院美術學院的鞠濤教授,聽他講述對于膠東手造以及手造文化產業的見解。
鞠濤
濰坊學院美術學院教授
濰坊風箏、嵌銀漆器和核雕、鄌郚的吉他、臨朐的手繪年畫、高密的剪紙、柳疃的柞綢……濰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民間藝術與手工藝資源豐厚。
傳統手工藝不僅需要精湛的手工技藝,同時需要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膠東半島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積淀,手造產品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凝聚了齊魯大地豐富的文化遺產,承載了凝結已久的膠東“手造精神”,值得發掘、傳承、發揚。只有將這種“手造精神”真正地融入行業、產業、融入民眾生活,以生活化、產業化的創意方能實現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濰坊深諳這一點,立足資源優勢,促進手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是注重民間藝術與手工藝人才的培養和梯隊建設,推廣帶頭人制度,通過評先樹優和經費扶持等激勵措施,構筑階梯式人才培養機制;二是通過發展鄉村手工藝合作社、建設非遺特色社區、村落等形式建立協同機制,構建產銷共贏平臺;三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等手段,改變傳統的營銷策略,將傳統手造工藝所蘊含的文化資源與新媒體形態相結合,以全新的形態飛入尋常百姓家,提升品牌影響力。
個人認為手造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目標選擇和明確的市場定位,濰坊積淀了膠東地區的文化精粹,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昌樂縣鄌郚鎮有“中國電聲樂器基地”之稱,鄌郚樂器生產及配件加工企業已有80多家,全鏈條從業人員8000余人,年產各類樂器成品200余萬把、樂器配件500余萬套,主營業務收入達10億元,鄌郚電吉他出口占全國總量的36%。傳統手工藝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形式,充分吸納相應勞動力人口參與生產,有助于促進就業、創收致富,是發展區域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濰坊積極同周圍城市開展傳統手工藝文化交流,進行主題鮮明的手造展示,展示出燦爛的膠東文化及手造匠人的風采,協同推進資源共享、產業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贏格局,共同彰顯膠東文化的獨特魅力。未來濰坊將繼續加強與周邊城市手造產業的融合發展,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將進一步形成凝聚合力,加快推進膠東手造一體化。(智慧青島記者 徐琳倩)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