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接受采訪的一段視頻上了熱搜。視頻中,她猛烈地批評全職太太,稱“女人要靠自己,不能就靠男人”。同時,她還舉了一個例子,有女學生畢業后當了全職太太,“她領著她的娃娃和老公,抱了一大堆錢(要捐款),我說‘你出去’”。
關于全職太太的爭論,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一次。此次張桂梅校長的表態引發億萬網友的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她說話“夠狠”,夠決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她的特殊身份。她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身患23種疾病,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讓1804個女孩走出云貴山區,進入大學。張桂梅也因此被譽為“燃燈校長”。
看待張桂梅校長所說的話,也應該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據報道,前來捐款的這位女生上學時家境困難,畢業后雖然做了全職太太,但家庭經濟條件仍然不太好,所以張校長不肯收這位學生的善款。而張桂梅校長為什么說話這樣“狠”?在她的表態背后,潛藏著一種失望和心酸。
對于那些家境優越的女孩來說,如果夫妻二人經濟基礎差不多,其實可以選擇做全職太太。做全職太太也是一種人生選擇,在更好照顧家庭的同時,也更有利于發展個人愛好。有些全職太太,還由此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捷徑。至少,當做不了全職太太時,她還有從頭再來的資本。但是,對那些從大山中走出來的貧困女孩來說,做全職太太風險系數很高,本身家庭負擔重,一旦失敗,很可能會賠上整個人生。這也是張桂梅校長說那一番話的語境。
就此而言,張桂梅校長的表態也許確實失之偏頗,但網友對她也不要太過苛責。縱使她的話說重了、說偏了,但她畢竟為大山里的女孩付出了大半輩子,不必求全。也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咂摸一下她話里話外的意思。
同時,必須明確的是,就社會輿論而言,對于全職太太還是應該消除偏見。去年,一部名為《82年生的金智英》的韓國電影就引發廣泛熱議,其中講述了全職太太處境的艱辛。80年代出生的女主人公的遭遇,引發了眾多“80后”群體的共鳴,令人不勝唏噓。
其一,做全職太太并不輕松,并非不勞而獲,沉重的家務和育兒負擔等也是一座大山;其二,做全職太太往往要做出更多的犧牲,面臨更多的風險,既有事業方面的,也有社會方面的;其三,做全職太太,也需要更多理解,承載不起太多羨慕嫉妒恨,更不該使其“污名化”……
當大家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全職太太時,整個社會也就又前進了一大步。(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