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黃鐵路位于膠州灣西岸,是重要的疏港通道,車次密集。近日,膠州一市民致電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膠黃鐵路周邊小區申請安裝隔音裝置6年始終未果的問題。
根據這位市民提供的線索,觀海新聞記者查閱青島政務網、膠州政務網發現,2014年,膠州市祥龍花園小區居民就因膠黃鐵路的噪音問題求助過,并提出安裝隔音裝置的要求。
膠州市泉州路588號一品苑小區A區同樣緊鄰膠黃鐵路沿線,兩者之間距離只有幾十米。市民王先生搬到這個小區半年多,不堪其擾。“去年年底,我們剛搬過來的時候就感覺火車經過時的噪音有點大,可那時白天晚上都關著窗,尋思將就一下就算了。”王先生告訴觀海新聞記者,“現在妻子懷孕了,一晚上要被火車聲吵醒好幾次,苦不堪言。尤其是夜深人靜時,隆隆的火車聲擾得人心煩意亂。”
王先生大學時學的是環境工程專業。為了搞清楚噪音的級別,他用手機下載了多個聲音測試軟件,連續幾個晚上對火車噪音進行測試。結果顯示,最大數值不小于65分貝,平均下來也有60多分貝。
王先生告訴觀海新聞記者,這個數值已經超過2008年8月19日發布的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國標要求。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穿越城市居民區、文教區的鐵路,因鐵路機車運行造成環境噪聲污染的,當地城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鐵路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減輕環境噪聲污染的規劃。鐵路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規劃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減輕環境噪聲污染。
以此為依據,7月初,王先生在膠州政務網政府信箱里留言,建議在膠黃鐵路沿線居民小區加設隔音罩等隔音設施,減小噪聲。然而,相關部門的回復卻讓他有“推來推去不了了之”的感覺。
膠州政務網的辦理流程顯示:信件發出當日,膠州市政務服務熱線辦公室接收并查看了此信件,并將信件交予膠州市三里河街道辦事處辦理。6天后,膠州市政務服務熱線辦公室又將此信件交予膠州市交通運輸局信息投訴中心辦理。同日,膠州市政務服務熱線辦公室發布了此信件的答復信息。
答復信息這樣表示:經膠州市交通運輸局信息投訴中心落實,7月8日聯系了膠州火車站負責人,該負責人答復:自2007年以來,鐵路部門持續在膠黃鐵路沿線進行了聲屏障設施的安裝工作。截至2019年,已在膠黃線8處位置共安裝6225米聲屏障。后期,鐵路部門將根據環評要求繼續進行聲屏障安裝工作。
“‘將’又是什么時間?”王先生對字面上含含糊糊的說法一頭霧水,“在答復意見公開發布前,膠州市交通運輸局的工作人員打電話聯系過我,并就隔音設施的設置問題進行了說明。他們的意思是,隔音屏主要設在膠州老城區,而我們居住的區域很少。安裝隔音屏的主導權在鐵路方面,地方政府不好管。我聽到交通局的這番回復,感覺這事不了了之了。”
膠黃鐵路的噪音到底給沿線居民的生活帶來多大影響?近日,觀海新聞記者專程趕赴膠州市探訪。在王先生家中,觀海新聞記者注意到,短短一個半小時,膠黃鐵路就有6趟列車通過。由于房屋距離鐵路線不遠,又無任何遮擋,列車通過的聲音清晰地傳至室內,甚至干擾觀海新聞記者與王先生的談話。
“膠黃鐵路是貨運鐵路,通行的列車中既有運汽車的、運集裝箱的,也有運各種礦物的。運輸前兩種貨品的列車噪聲相對小點,運輸礦物的列車因是敞口車,過往聲音要大很多,夜深人靜時尤其明顯。”王先生說。
祥龍花園小區也是同樣的情況。一位從洋河鎮搬到祥龍花園小區居住的女士說:“因為噪音問題,一晚上會被吵醒多次。”一位小區居民向觀海新聞記者慨嘆道,“這些年,不少居民為安裝隔音設施的事兒奔走,至今沒有動靜。安裝隔音設施的事兒咋就這么難!我們申請隔音設施,卻感覺我們的呼聲和訴求被隔了音,6年了也沒盼來安裝隔音設施的回音。”
△在膠州政務網上搜索“膠黃鐵路”時的頁面。
觀海新聞記者在祥龍花園小區西側看到,鐵路距離該小區邊緣樓座僅有百余米。因為沒有隔音設施,火車通過時噪音傳遞異常清晰。站在祥龍花園小區外面,沿著膠黃鐵路沿線望去,包括祥龍花園小區在內,鐵路兩側就有4片建筑群,其中,3片建筑群為居住區。
膠州政務網的信息顯示,3月下旬,一位周姓人士連續兩次給膠州市政府寫信。信中寫道:“根據《關于加強鐵路噪聲污染防治的通知》環發[2001]108號文,城市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做好鐵路城市區域內沿線的聲環境規劃,避免臨近鐵路修建學校、醫院、住宅、機關、科研單位等噪聲敏感建筑物;應按照城市規劃由環保、鐵路、城建等有關部門共同制定鐵路運行噪聲污染防治的規劃,并納入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膠黃鐵路目前無隔音墻,沿線有小學、幼兒園、社區,每天過往車次眾多,噪聲影響極大。希望有關部門重視,盡快設置隔音墻。”對此,膠州市政府答復:“經膠州市三里河街道辦事處落實,制定減輕鐵路噪聲規劃流程審批慢,經費有限,屬客觀原因,短期內無法實施,請來信人諒解。”
隔音設施為何如此難安裝?觀海新聞記者以市民身份咨詢了膠州市交通運輸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因為地處紅線范圍內,鐵路線上的隔音設施由鐵路部門負責安裝,膠州市政府只是協調單位,協調安裝的難度大。隨后,該工作人員給了觀海新聞記者一個鐵路部門相關負責人的電話。
觀海新聞記者撥通了這位負責人的電話,可他表示自己不了解隔音設施安裝工作情況,隨即掛斷了電話。
記者點評
不好管,還是不愿管?
鐵路穿城而過,居民要求在鐵路線旁加裝隔音設施。應該說,這樣的要求不算過分,然而,問題“掛號”6年之久,問題“銷號”卻是遙遙無期。
安裝隔音設施是鐵路部門的職責,當地政府管不著,協調起來難度大——乍一聽,有些道理。但是,其中有沒有部門的畏難思想、懶政思想作怪?“不好管”不是不管的借口,管好“不好管”的事,才是檢驗部門工作作風和能力的試金石。群眾的呼聲里有不少“跨界”問題,而這種一清二白的界限思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躲避心理,正是民呼無應答的原因所在。
民有所呼,應有所應。“應”不只是簡單的回應,更要有行動。民呼的“問題清單”有了,部門的“服務清單”在哪里?希望相關部門收到“問題清單”后,做好“服務清單”,這樣才能獲得群眾的“滿意清單”。(青報全媒體記者 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