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他們肩負著人民重托,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jīng)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zhàn),贏得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最早“認識”他們,也許很多人是源于軍旅作家魏巍的長篇通訊 《誰是最可愛的人》。1933年出生在山東的抗美援朝后勤老兵張樹春,就是魏巍筆下最可愛的人之一。現(xiàn)在時隔70載,當他用顫抖的雙手撫摸一枚枚用線仔細縫好固定的勛章;翻看魏巍親自為他留下的字“光明無限,攜手向前”時,老人用斬釘截鐵的語氣說道:“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役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選擇,指明了我人生的道路,更讓我遇到了魏巍,這八個字激勵我一輩子! ”
日夜不歇榮立“辛苦功”
1949年9月,年僅16歲的張樹春在黑龍江牡丹江工作,1950年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參軍。 “很多人不理解我為什么要毅然參軍,大家更多的是感到恐懼。 ”張樹春告訴記者,而他就是想要和國家站在一起,“11月我們到達了丹東,11月15日跨過鴨綠江,剛開始到部隊后也有點害怕,子彈在頭上嗖嗖飛過,但是很快就習慣了。我有地方上的工作經(jīng)驗,我一定要在部隊把工作干好?!睆垬浯簩^往的一切印象深刻。
張樹春到達部隊后,被分到了鄰近平壤的兩個兵站,作為參謀長身邊得力的參謀員,發(fā)揮著“大戰(zhàn)軍務參謀”的作用。 “那場戰(zhàn)役是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但是供應卻很落后,可以說,誰的后勤保障好誰就能獲得主動權。 ”張樹春說,兵站的工作雖然平凡但是非常辛苦,每天天一黑,一列火車20多個車皮開來了,載滿了米、面、罐頭等各種貨物和戰(zhàn)備物資,大家需要立刻把所有貨卸下來,然后再裝到汽車上,運往前線。 “一定要保障物資當天來當天運到前線,把戰(zhàn)士們的飲食供應好,我基本是一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是白天黑夜連軸轉,另外半個月就天天上夜班,但是白天往往也有工作。 ”張樹春無怨無悔地奉獻著,把這份他口中最平凡的工作,付出了最大的辛苦和努力。
細心的張樹春每天還要負責把所有物資運輸、戰(zhàn)爭情況、損失情況等及時報告給參謀長,“我沒什么光輝業(yè)績,做的就是上下捋順、左右協(xié)調的工作。 ”張樹春常說自己很平凡,但這個老兵一生都在不辭辛苦地辛勞付出中。他回憶起那些戰(zhàn)爭的日子里最難忘的是,有一次因為太累甚至坐在車上時不小心睡著被甩到了路邊,“后來我榮立三等功,這個功就是 ‘辛苦功’。 ”撫摸著一枚枚勛章,仔細的張樹春早就用線一點點把它們縫在了泛黃的紙上,就像是將那段崢嶸歲月永遠地印刻在時光中。
魏巍筆下“最可愛的人”
坐在記者面前的張樹春,因為在戰(zhàn)場上被炮彈聲震傷,已經(jīng)耳背了,近年來患上帕金森癥的他,手也一直在顫巍巍地抖,但是當他念到《誰是最可愛的人》其中最熟悉的一段時,聲音卻是那樣鏗鏘有力。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馳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jié){、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坐到辦公桌前開始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往孩子口里塞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一起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說:‘這是很平常的呀! ’可是,從朝鮮歸來的人,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請你意識到這是一種幸福吧,因為只有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們的戰(zhàn)士在朝鮮奮不顧身的原因。 ”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著名軍旅作家魏巍從朝鮮戰(zhàn)場歸來后所著的報告文學,影響了數(shù)代中國人。 “1953年1月我見到魏巍,當時他是跟隨祖國文工團來到我們團,我們都非常激動,很崇拜他,我?guī)礁魈幜私馇闆r,他也問了我很多團里的事兒和我們后勤兵的故事,我很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他。 ”張樹春回憶道,這些都成為了魏巍筆下富有生命力的題材。 “魏巍寫出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最艱苦階段的見聞,在前沿陣地采訪的3個月時間,他親眼看見了戰(zhàn)士們殺敵的無畏,親身感受了敵人重炮的轟鳴。 ”張樹春說道,“只有踏過被炮彈深翻過的陣地,手握過鮮血浸透的泥土,才能寫出前方將士的英雄氣概,寫出所有戰(zhàn)士們最真實生動的形象,寫出那樣震撼人心的文字。 ”
魏巍曾說,《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zhàn)場上從激動的心里跳出來的。張樹春告訴記者,戰(zhàn)場上的所有戰(zhàn)士們都是一樣的英勇和頑強,值得現(xiàn)在的年輕人學習和重溫,“我們的志愿軍憑著一顆赤誠的愛國心和和平精神,憑著勇敢無畏的革命意志,用小米加步槍戰(zhàn)勝了飛機大炮,戰(zhàn)勝了武器裝備、軍事實力、綜合國力遠遠高于我們的敵人。”1953年1月,張樹春與魏巍臨別前,懷著忐忑的心情請魏巍為他題字,沒想到平易近人的魏巍很樂意地為他親自留下了 “光明無限,攜手向前”一行字和簽名,“我很感動,一直珍藏著這個 ‘慶祝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二周年紀念冊’,他的留言我也一直記在心中,這八個字激勵了我一輩子。 ”張樹春哽咽道。
張樹春講述與魏巍的故事
【傳承】
一家三代都是軍人
戰(zhàn)爭勝利了,張樹春的高興溢于言表,“沒白來! ”盡管受過傷、也很勞累,但是他將這次參軍的經(jīng)歷視為人生最重要的選擇,指明了他接下來的道路。從部隊轉業(yè)后,張樹春先后在哈爾濱直升機制造廠、螺旋槳廠等地工作,上世紀70年代來到青島的前哨機械廠,隸屬于航空部,一直到60歲退休。 “不管是在兵工廠還是軍工廠,我干的工作都是與軍隊有關,做過團支部書記,也做過普通的工人和質檢員,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對我來說就是不簡單。 ”張樹春把這樣的精神和工作作風傳承給了后代,現(xiàn)在他的兒子是炮兵,孫子是醫(yī)務兵,“我家里三代兵!我培養(yǎng)和鼓勵兒孫們到部隊去。 ”這位老同志驕傲地、鄭重地將這樣的精神傳承給了后代——“沒有軍隊,沒有鞏固的國防,就沒有一切。 ”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山河已無恙,今朝更自強。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崇尚和平,但是對于戰(zhàn)爭,中國人民的正義之血流在骨子里,保家衛(wèi)國的精神刻在骨子里。戰(zhàn)爭年代的事,對志愿軍老兵們而言,不是戰(zhàn)斗故事,而是真實的人生。他們多么希望,在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看看那些回不來的戰(zhàn)友,告訴他們:我們勝利了,我們的國家現(xiàn)在富強興旺,我們生活得很幸福。
跨越半個多世紀,曾經(jīng)為沙場無怨無悔拼了命奉獻的熱血青年,如今已是胸前掛滿軍功章的耄耋老人。近兩個小時的采訪時間,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挺直了腰板,臉上始終很平靜,透露著無比的堅毅,臨近采訪結束時,張樹春重復講著,“我們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了,我們?nèi)嗣裼辛双@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說到這“三感三強”,他很滿足,能夠在自己的一生中將抗美援朝的精神傳承給后代,能夠在自己的一生中看到頂著狂轟濫炸堅守陣地、忍饑受凍絕不退縮、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國家和平和人民幸福。(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p>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