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成并堅持閱讀習慣
——讀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
作者:王小梅
我工作的單位樓下,有一家“回頭書”書店,就是專賣書店賣不出去,退回出版社的書。“回頭書”當然比較便宜,每本只相當于原價的三折左右。有一次到那里閑逛,我驚訝地看到村上春樹去年剛出版的《身為職業小說家》也擺在書架上,當然也就檢便宜買下了。
村上春樹是日本著名作家,也是近些年日本文壇所寄望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物。他的作品,以長篇小說、短篇小說為主,本本都暢銷,每當其新作在日本首發,書迷們都會到書店排隊搶購。他的小說在中國也很受追捧,尤其他的《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中國讀者格外青睞。
村上也翻譯作品、寫散文、寫隨筆,但他的這類作品在中國似乎就沒那么暢銷。比如《身為職業小說家》明明才上市一年多,居然就淪為“回頭書”了,不知是否與大多數中國讀者的閱讀趣味有關。

我比較喜歡村上的散文和隨筆,因為他會在文章里侃侃而談自己的生活和創作歷程,文筆自然流暢,細節真實生動,沒有讀小說的虛幻感。像現在我們常用的“小確幸”一詞,其實就是出自村上1996年的散文《尋找漩渦貓的方法》。只是我們意會的“小確幸”,和村上的原意有點不同。我們年輕人或許以為下班后能吃個大餐,喝杯啤酒,或畢業后讓父母幫忙開個小咖啡館、做個小資女等等類似情形,就是小小而確實的幸福。但村上對“小確幸”的定義卻是,想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小確幸”,多少需要付出一點苦勞,也必須遵守一些規范。比如說,他長期寫作導致身心疲累,但為了有強健的身體,能夠繼續創作,他長期耐著性子練習跑步。而在激烈運動后,來杯冰涼的啤酒,那才是“小確幸”,然后繼續伏在桌上寫小說。也就是“小確幸”之后,還必須有許多充滿未知的奮斗才行,不是茍且偷安就好。
因之,我也特別喜歡他的隨筆集《關于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在書中,他把跑步跟自己的創作和生活做了連結。
這本《身為職業小說家》,偏重自述寫小說的過程,等于也是他自傳性隨集筆之一。先敘述小說家是怎樣的一種人,到他如何想寫小說(原本開咖啡店的他,竟因為觀看日本職棒開幕戰時,一位洋將擊出一支安打,讓他下了“我應該也可以寫小說”的心意,開始寫起了小說),以及成為專職小說家的歷程。當然,他也談到小說的原創性、寫什么內容才好、人物的安排、為誰創作,并兼談一些文學獎、小說家應到海外去尋找新邊境等等話題,雖是生活自述,但對寫小說的人提供了具體的啟示和鼓勵,值得文學創作者參考。
寫小說畢竟很專業,一般人難以從容應對。但這本書的一些觀點,有許多方面適用于其他人,甚至正在摸索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的人,也是可以拿來學習的。
我曾在圖書館工作過一段時間,閱讀這本書,就比較注意村上如何以閱讀來開創他的小說,或兩者有何關聯。村上寫的有關圖書館的小說不少,如《圖書館奇譚》等。《海邊的卡夫卡》一書,也充滿圖書館場景的敘寫,可見他也是經常光顧圖書館的。
閱讀,是村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所熱心倡導的。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中,他也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讀書習慣若在年輕的時候養成,就不會那么容易放棄了,即使手邊有YouTube,或3D電玩,只要一有時間(或就算沒有時間),也會主動拿起書本。”他還說:“我也不特別擔心,電子書的趨勢將會如何,無論紙本或畫面,任何媒體,只要喜歡書的人,還能好好讀書,就行了!”因此,他也不見得就是保守到一定要號召大家讀紙本書的人。在我看來,閱讀習慣應該在小時候就養成,父母的角色很重要,小孩子如能在父母熏陶下養成閱讀的習慣,大概就會成為終生的閱讀者了。
更重要的是,村上在書中說:“對想當小說家的人來說,首要條件就是要讀很多書。”在這本小說家的教戰隨筆中,村上無形中向有志寫小說的人陳述了閱讀的重要意義。村上自己也身體力行,平常很少參加文學界的活動,也不擔任任何文學獎的評委,而把時間省出來用于閱讀,以此增加文學創作的能量。除了文字閱讀,多觀察四周環境、多到國外游歷,也是一種心靈閱讀,在這本書中,有一章是“到海外去,尋找新邊境”的專述。
在有限的時間里讀很多書,對每個行業的人都很重要。因此,許多單位都在打造學習型團隊,定期向員工推薦閱讀書目,或者組織開展相應的知識培訓活動,意在強調員工應不斷閱讀專業及相關書籍,持續精進自己的專業技能。比如,研習茶道的除了閱讀與茶有關的書,最好兼讀美學之書,以增進內在的涵養。這樣,從業者由被動開始,循序漸進,總有一天自然而然就養成了主動閱讀的習性。茶道從業者如此,其他行當的從業者又何嘗不是需要讀很多書呢?
從村上春樹的《身為職業小說家》中,我們不僅了解了作者生活和寫作的諸多細節,而且可以感悟他提供給普通大眾的人生啟迪,尤其是極具參考價值的閱讀觀。
(作者簡介:王小梅,媒體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