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美顏”生鮮燈、整治商品過度包裝、平價國貨潮牌走紅、軍大衣取代羽絨服……今年以來,消費市場稱得上“風景這邊獨好”,主打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的商品成為市場寵兒,這一現象是綠色消費理念的生動注解。
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提出,推廣綠色消費。要求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反對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倡導理性消費,強調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綠色消費環境的打造離不開政府、企業、消費者的共同參與。曾幾何時,一些商家主打“顏值”戰術、包裝策略,突出商品的外在形象,華而不實,而弱化了商品價值本身,既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又引導不良消費觀,擾亂了市場秩序。現在,“關掉”燈光、包裝等“美顏神器”,讓消費者了解商品的真實品質,讓真正注重產品質量和性價比的商家被看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商品的性價比,以老牌國貨為代表的優質國貨走紅。這不僅體現了消費者務實、節儉的消費觀,也反映了市場對健康、環保、實惠產品的需求。
部門監管是實現綠色消費的重要保障。此前,國家相關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青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積極響應,在全市范圍內相繼開展商品過度包裝專項整治、更換生鮮燈大排查行動,為市民營造放心消費環境。
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施行過程中,部分商戶整改緩慢,甚至只做表面文章。以禁用生鮮燈為例,有商家將生鮮燈改為可調節光源,或將紅色塑料袋套在白熾燈上,打“擦邊球”。對此,市場監管部門還需進一步調整措施,確保各項規定落到實處。
隨著居民消費水平持續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綠色消費作為拓展新型消費的一種方式,更應成為生活常態,推而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