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13歲的李淑芳從平度老家來到青島,第一次穿上了那身白色的柔道服。這一穿,就是29年。
李淑芳說,是這件柔道服給了她所有的榮光,也徹底改變了一個農(nóng)村女孩兒的命運。
因為天生皮膚黝黑,李淑芳被人們喚做“黑妹”。在20年前的青島,“黑妹”是個響當當?shù)拿帧?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黑妹”在女子柔道63公斤級比賽中獲得亞軍,為青島實現(xiàn)了奧運獎牌零的突破。但這枚載入青島體育史冊的銀牌,在李淑芳心中卻印象模糊,“當時感覺不是拿了銀牌而是丟了金牌,沮喪到對領獎儀式啥的完全沒有印象,怎么回駐地也記不起來了。”回想起22歲的自己,李淑芳最深刻的記憶就是“不甘心”,想得最多的就是“再干一屆”。

只是當時的她沒有想到,這已經(jīng)是自己距離奧運金牌最近的一次。悉尼奧運會后,李淑芳開始“臥薪嘗膽”,她在柔道隊的生活成了典型的三點一線:訓練場、食堂和宿舍。但多年訓練落下的一身傷病,卻成為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山,讓她與夢想漸行漸遠。

在百度鍵入關鍵字“柔道 李淑芳”,搜得到的最后一條信息停留在2004年8月17日,新華社一條寥寥百字的雅典奧運會快訊中寫道:“日本選手谷本步實獲得柔道女子63公斤級決賽冠軍,上屆奧運會該項目亞軍、中國選手李淑芳在第三輪負于加拿大選手切斯霍爾姆,無緣獎牌。”相比于四年前的失落,李淑芳這次坦然了很多,“身體狀況不好,對這塊金牌實際上沒有多大把握”。從雅典回國,李淑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北京做手術,取出了右肘關節(jié)里的47塊碎骨。“1994年肘關節(jié)脫臼,為了不耽誤訓練就一直忍著,骨頭在里面磨,天長日久就磨碎了。”李淑芳說,“手術做了五個小時,還有一些骨頭在里面磨成了碎渣,實在是取不出來了。”
仿佛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李淑芳就此邁入了人生的下半場,身邊的風景不再是單調(diào)的“三點一線”,而那身白色的柔道服卻始終相伴左右。
2006年,已經(jīng)退役成為教練的李淑芳,在恩師徐殿平的安排下前往日本武道大學進修,在此期間認識了供職于北京奧組委的老公。同是體育人出身,有著相同的話題和愛好,兩個人很快走到一起,把家安在了北京。2010年,李淑芳考入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冠軍班,畢業(yè)時恰逢學校招聘柔道老師,“黑妹”幸運地留校任教。

如今的李淑芳,是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重競技教研室的一名老師,課余時間和老公一起經(jīng)營著一家以“黑妹”為名的柔道館,生活忙碌而充實。“道館至多算是不賠錢,干這個純粹就是因為情懷,我現(xiàn)在的一切都是柔道給的,所以壓根兒也沒想過要賺柔道的錢。”在北京住了十幾年,李淑芳的普通話依然帶著鄉(xiāng)音,聽起來樸實、親切。
這個“不賠錢”的柔道館傾注了李淑芳全部的心血,每周七天的訓練課安排得滿滿當當,高階的孩子由“黑妹”親自執(zhí)教,老公則負責入門班的基礎練習。11月初的北京市柔道公開賽上,代表海淀區(qū)參賽的“黑妹”柔道館拿下11枚金牌,排在所有俱樂部的第一位。
雖然很希望培養(yǎng)出一個奧運冠軍,以圓自己未曾實現(xiàn)的夢想,但李淑芳早已不再堅持運動員時的執(zhí)念。“我出生在農(nóng)村,小時候家里很窮,六個兄弟姊妹最基本的吃穿都成問題,從練柔道開始,我就一直在為改變命運而努力。現(xiàn)在道館訓練的孩子,條件比我那時候要好得多,指望他們跟我一樣能吃苦不太現(xiàn)實,我更希望將柔道的拼搏精神教給他們,讓孩子們學會為夢想而奮斗。”(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 羽)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