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求來源
12345·青訴即辦
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
黨報熱線82863300
■話題熱度 ★★★★★
深秋暖陽下,市南區一家養老院內,養老護理員趙仁霞剛為一名89歲失能老人剪完頭發。老人開心地向她道謝,趙仁霞成就感滿滿。這樣的溫馨畫面,在青島的一家家養老機構中上演著。
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青島市60周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數量為238萬人,老齡化率達23.8%。依托自然資源稟賦、舒適宜居等優勢,青島成為熱門養老城市。然而,面對旺盛的養老需求,護理員高齡化、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程度低、行業吸引力不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養老護理水平的提升。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記者展開了走訪調查。
現狀 高齡護理員承“重擔”
在養老護理員這個行業中,49歲的趙仁霞仍相對“年輕”。數據顯示,目前青島建成投用了302家養老機構,在鎮街一級建成139家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實現鎮街一級全覆蓋。全市7000余名養老護理員中,年齡50歲以上的占比達90%。
“我們這里的養老護理員年齡偏大,平均算下來一天工作12個小時,體力、精力都跟不上。”近日,記者在李滄區一家養老院探訪時,負責人徐蕾(化名)如是說。57歲的徐蕾在養老行業工作了十幾年,非常期待有朝氣的年輕人進入這一“朝陽產業”。
徐蕾所在的養老院是一家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機構。目前,該養老院共收住56位老人,由12名護理員提供24小時服務。“院里收住的老人大多屬失能、失智及半失能,照護難度大。我們的養老護理員隊伍平均年齡為55歲,年齡最大的58歲,他們照護失能失智老人不輕松。”徐蕾介紹,與大多數養老機構一樣,養老護理員工作是“上24小時休24小時”。如此一來,一名養老護理員需同時照護8位老人,有時甚至能達到11位,照護比難以達到相關標準。
近年來,徐蕾多次嘗試招聘年輕的養老護理員,以解決一線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但難達預期。“目前,青島養老行業內大多數護理員都是60后、70后,年輕優質的護理員在招聘中很難遇到。”徐蕾坦言。
樂寧居養老機構的人力資源負責人王教全有著同樣感受。在他看來,近年來養老行業的管理人員、醫護人員日趨年輕,但養老護理員群體依舊偏高齡化。“未來養老行業能提供的崗位將越來越多,我們非常希望年輕人加入護理員行列,老人們也非常喜歡跟年輕人相處。”王教全介紹,如果年輕的養老護理員能夠在一線堅持做下去,更容易被重用,在較短時間內就可以走上管理崗位。然而現實中,年輕化、專業化的養老護理員往往“一才難求”。
問題 專業化精細化水平不高
當前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仍是主流,優質專業的養老護理員短缺帶來諸多困擾。54歲的李秀(化名)在青島一家高校任教,此前一直雇保姆照顧80多歲的母親。“兩年時間換了3個保姆,有的專業素養不夠照顧不好,有的嫌太累干著干著就走了,找一個靠譜又專業的養老護理員真難!”無奈之下,李秀只好說服母親,到一家環境較好的養老院接受照護服務。
隨著養老市場越來越專業化、精細化,一些地區已出現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長期照護師、銀發顧問、適老化改造評估師等養老服務新職業。“即使是成熟的養老護理員,當前也僅能提供助餐、清潔護理、心理疏導等基本的照護服務,在細分領域,還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徐蕾說,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服務需求在不斷增長,專業養老護理員人員少、服務水平低等問題已日益顯現。
走訪中,記者發現,無論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還是機構養老,大部分養老護理員除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外,還缺乏專業系統的培訓和必備的護理技能。“很多居家養老護理服務仍停留在傳統的洗衣、做飯等家政服務范疇,難以滿足當下的養老服務需求。”嶗山區的一名家政服務中介王夢妮(化名)介紹。
事實上,養老護理工作并非簡單的照顧“吃喝拉撒睡”。在2019年版《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中,以四級、中級工的工作要求為例,養老護理員除了要為老人提供清潔、飲食、排便等生活照護,以及體征觀測、用藥照護、感染防控、失智照護等基礎照護外,還要負責康樂活動等康復服務、心理慰藉等心理支持。
未來,養老行業需要更多專業化、精細化人才。例如,熟練使用智慧養老設備、提供適老化改造方案等。
隱憂 專業人才容易流失
早上6時,趙仁霞到達自己工作的養老院,開始一天的工作。幫助老人洗漱、吃飯,完成晨間護理,帶有活動能力的老人晨練,遵醫囑為有基礎病的老人發放藥品,一番忙碌下來,她額頭上滲出了汗水。夜間,趙仁霞一個多小時就要起來巡查一次,而且,只要有老人按求助鈴,她就要及時響應。“有一位老人睡不著,一晚上按鈴54次,但也只能去跟‘老小孩’好好溝通。”趙仁霞說,“我們的工作就是讓老人在這兒吃好喝好,這是個良心活兒,得有愛心和責任心。”
“養老行業發展前景好,但沒有那么‘高大上’。從事養老護理員需要腳踏實地,不嫌棄、不埋怨,能吃苦耐勞,更重要的是有責任心。”王教全介紹,如今,越來越多老人的養老觀在發生改變,愿意到專業養老機構頤養天年。
市南區樂寧居前海老年公寓收住了約90位老人,失能、失智的居多。“老人24小時不能離人,不能自理的老人每兩小時需翻一次身,對于年齡大、體質弱的老人,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王教全認為,養老護理員更像是家人,家庭式的氛圍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這就更需要養老護理員的辛勤付出。
需要熬夜、收入不高、工作枯燥——這是不少養老護理員轉行的原因。王夢妮透露,近年來專業養老護理員很容易流失,不少從業者完成培訓、上崗一段時間后,就轉行做收入更高的月嫂或育嬰師。“即使同樣是照護老人,大家更愿意照顧能自理的老人,因為照顧失能、失智老人需要付出更多,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王夢妮說。
位于市南區的某頤養中心是全市規模較大的一家養老機構,老人入住率接近90%。每年寒暑假期間,大約30名護理專業學生進入該中心實習。“我們發現,經過專業學習的實習生難過心理關,在實習過程中往往更愿意陪伴老人,但不愿上手實操實踐。”中心負責人坦言,比起養老護理工作,這些學生在畢業后更愿意選擇到醫療機構工作。“養老護理工作跟課堂所學內容存在較大差距,相比之下,到醫院從事護理工作的性價比更高。”一名有過養老護理實習經歷的學生說。
“工資待遇低、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一般以及缺乏社會尊重等因素造成了從業人員的流失。”業內人士認為。
應對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近日,在青島市技師學院的健康和社會照護實訓室內,康養與護理學院教師王丹為學生們講解幫助老人翻身的技巧。前不久,該學院16歲的學生宋佳在2024年山東省健康照護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決賽“健康照護師”項目中,取得了第五名的佳績。
“根據老年人不同的疾病,我們需要提供飲食指導,制定食譜,測量身體各項指標。”宋佳有志于未來從事養老服務行業,希望通過參加專業比賽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要輸送高素質養老服務人才,首先要設立高水平的養老服務專業培養人才。”青島市技師學院康養與護理學院院長胡秀霞介紹,學院養老服務專業從2021年開始招生,涵蓋護理、健康服務與管理、康復保健等方向,旨在培養養老服務綜合型人才,首批畢業生將于2026年進入養老服務市場。
目前,已有不少大型養老服務企業向他們拋出引才“橄欖枝”。胡秀霞認為,職業院校可以與養老機構加深校企合作,在院校設立培養培訓基地,在機構設立實習實訓基地,積極探索特色學徒制,提高“訂單式”人才培養質量,共同提升從業者服務水平。
記者了解到,青島市民政局等10部門于今年出臺了《關于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在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健全人才評價機制、強化人才隊伍激勵、拓寬人才隊伍來源、實施人才就業支持5個方面,推出了24項扶持政策,如從業補貼、崗位津貼、工作獎勵、競賽激勵等,旨在打造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德技兼備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為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觀點 行業有“錢”景方有前景
今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一批新職業,在養老護理員職業下增設社區助老員、老年助浴員兩個工種。“這意味著養老服務更為細分和專業,應從薪資福利、職稱評定等方面著手,吸引年輕化、專業化、精細化養老人才入行,彌補人才缺口。”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佳家康健康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曉玲認為,養老護理員收入與育嬰師、月嫂等相近職業薪資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崗位競爭力和吸引力不足。
“用人單位要切實保障養老服務人員工資待遇,堅持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建立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工資分配機制,完善成長晉升機制。”李曉玲建議,相關部門可探索進一步提高各類入職補貼、崗位津貼、獎勵補貼標準,提升養老護理員的獲得感。
在青島,部分養老機構也已開始嘗試在內部建立晉升機制。例如,青島圣德醫養康復集團建立了從養老護理員至護理班長、護理院長完整的晉升體系,從業者每次晉升都能提高薪資標準。
“提升養老護理員待遇水平,讓行業更有吸引力,才是補足專業人才缺口的最核心舉措。”胡秀霞建議,加大相關社會保障力度,讓養老護理員無后顧之憂;建立養老服務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歷的雙向比照認定制度,培養更多高級別職業技能等級的養老服務技能人才;通過樹立典型、舉辦競賽和評選等措施,加大褒揚激勵力度,提升養老服務職業的尊崇感和認同度。通過多種舉措,讓養老服務行業增添更多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