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文有濃郁的“AI味兒”,數學作業AI搜題漏洞明顯;有人認為能提高效率,有人則擔心會形成依賴——
AI成趕作業“神器”,怎么辦?
新學期開始,“趕寒假作業”大戲也落下帷幕。記者采訪師生發現,今年的趕寒假作業方式較往年有一個明顯變化:一些學生將人工智能當成“外援”,不僅找AI幫忙寫作文,還會把數學等其他學科作業交給AI。AI成趕作業“神器”?如何認識這一新情況,應對這一新變化?一時間引發各方熱議。
AI正在“滲透”進作業本
“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會用AI軟件解題,只要在AI軟件里搜一搜,就能得到詳細的解題步驟。”初二學生陳昭昭(化名)告訴記者,數學是他的薄弱學科,碰到難題和錯題,他都習慣用軟件搜搜,省去了找老師答疑的麻煩。“AI不僅能提供解題步驟,還能提示所考查的知識點,非常方便。”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目前許多AI應用已經具備數據分析、文獻檢索、文案寫作、翻譯等多種功能。在部分學生看來,這種功能強大的應用是寫作業的好幫手。
“用AI寫作文太方便了,老師讓寫一篇寒假游記,我在AI軟件上輸入關鍵詞,就能得到參考范文。”五年級學生曾妙可(化名)說,AI還會給出寫作思路。例如,寫之前要確定文章主題和結構,開頭要交代旅行的基本信息,正文可以包括景點描寫、人物互動、文化體驗等內容,特別詳細。記者詢問使用AI是否會產生依賴,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最近寫作業確實會忍不住打開AI軟件搜一搜。
在各大網絡平臺上,記者搜索發現,有許多學生博主分享自己使用AI輔助學習的視頻。有人用AI練習英語口語、背誦單詞,有人用AI做手抄報,還有人讓多個AI軟件就某一事件開展辯論。但是,在AI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的同時,有不少家長發現AI成了代寫作業的“槍手”。
“開學前我檢查兒子的作文本,發現有兩篇作文不像是他寫的,就問他是怎么回事,他說是借鑒AI的。”家長王女士說。蔣女士最近也偶然發現,孩子在AI應用中搜索了寒假作業里多道數學題的答案。
AI寫作業的現象也在一些教師這里得到印證。“新學期開學后,我發現部分學生的作文、周記有明顯的‘AI味兒’。”在城陽區某中學教授語文的李老師說,對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水平、作業風格,老師都了然于心,作業是否是自己完成的,老師往往能分辨出來。
“許多孩子的數學作業乍一看完成度很高,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很多漏洞。”李滄區某小學的一位數學老師告訴記者,一些學生使用AI搜出來的題目與作業題目雖然題型一樣,但里面的數字并不相同,雖然解題步驟沒問題,但結果已經謬以千里。
AI是“幫手”還是“槍手”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學生用AI寫作業的行為,家長的態度并不一致。
部分家長認為,AI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孩子的功課越來越難,我輔導不了。有了AI的幫助,孩子自己就可以批改作業,給我減輕了負擔。”殷先生說。
王女士對AI寫作文“謹慎支持”:“孩子的作文總是寫不好,我也教不好,AI所寫作文的結構、用詞都可圈可點,孩子仿照一下也不錯。”
另一部分家長則認為,用AI寫作業不利于學習。“用AI把作業寫得漂漂亮亮,結果一到考試就露餡,這樣寫作業有什么用?”蔣女士說。
相比于家長的眾說紛紜,老師的態度較為統一。受訪老師雖看好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但都反對學生用AI寫作業。
“學習不只是寫出幾篇文章,解出幾道數學題,而是要學會思考,能科學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AI無形之中省略了學習、思考的過程,用它來寫作業是不對的。”高一班主任孫老師認為,學生作業一般與課堂內容配套,起到鞏固知識點的作用,AI不了解課堂進度和學生對知識點的領悟程度,不一定能提供合適的解題思路。“學習能力較強、自控力較好的學生利用AI學習新知識是可行的,但利用AI寫作業有弊無益。”
“我發現用AI代寫作業的情況后會讓孩子重做,并通知家長。”在小學任教15年的高老師認為,中小學生三觀尚未形成,利用AI寫作業容易助長不勞而獲的心理,影響孩子的長遠發展。
對于學生用AI寫作業的現象,AI怎么看?記者就此向多款AI提問。
一款AI給出了750余字的回復,內容包括“技術進步的體現”“學習態度與自主性”“教育方式的反思”“道德與誠信問題”“家長與學校的引導”“未來的趨勢與挑戰”6個方面。它提到:過度依賴AI完成作業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自主性。作業的目的是鞏固知識、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只是依賴AI完成任務,可能會忽視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長此以往,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
另一款AI給出了539字的回復。它認為,用AI寫寒假作業這一現象具有兩面性。一方面,AI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技術應用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具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過度依賴AI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阻礙個性發展,學生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作文等作業缺乏個性和創意,不利于學生獨特思維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可能會養成投機取巧、應付作業的習慣,對待作業不認真,缺乏主動性和責任感,不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職業道德素養。
引導學生合理使用AI
人工智能為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態帶來了重塑性變革。據了解,當前,已有不少學校將AI引入教學。今年寒假,北京師范大學實驗中學豐臺學校首次布置AI創意作業,要求科技社團的學生們用AI插畫或視頻完成相應作業。
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教育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接觸和使用AI,提升他們的AI素養是學校和家庭必須直面的一道必答題。
“大學生用AI寫論文的現象已非個例,在剛剛過去的寒假,中小學生用AI寫作業又引起了廣泛關注。”青島市政協委員、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高艷麗認為,要破解學生濫用AI問題,學校應該加強誠信教育,讓學生明白造假行為的嚴重性,引導學生合理利用AI工具。“學校可以建立作業誠信檔案制度,對學生使用AI寫作業行為進行記錄和監督,及時糾正。同時,家長作為未成年人的第一責任人,有義務教育和幫助孩子在學習中正確使用AI工具。”
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超銀教育集團黨委副書記、青島超銀學校校長潘曉莉認為,部分學生利用AI寫作業的背后暴露出3個深層問題:一是傳統作業設計機械化、重復化,難以調動學生的自主思考熱情;二是部分家庭過度依賴技術工具來解決教育焦慮;三是新一代“數字原住民”對技術倫理缺乏清醒認知。
“學校可從兩個方面破局:一是升級作業范式,設計‘AI不可替代’的實踐類作業;二是革新評價體系,利用AI監測系統,通過語義分析、邏輯圖譜等技術手段識別作業原創性,同時建立包含答辯展示、實踐成果等的多元評價維度。”潘曉莉介紹,今年寒假,超銀中學開展了“我幫父母來忙年”短視頻制作活動,要求學生結合自家過年特點,親自參與實踐、拍攝視頻,并運用運鏡等技術處理視頻。此類作業個性鮮明,AI僅能部分參與,卻不能完全代勞。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教育領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是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然而,傳統教育模式受限于教材進度和課時安排,有效的提問訓練往往難以充分開展。AI技術的出現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通過與AI互動,學生可以快速了解自己提問的邏輯性和清晰度,從而不斷優化提問方式。下一步,我們計劃開設系列課程,引導學生向AI有效提問,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理解‘用AI思考’的價值,而非‘讓AI代替思考’。”潘曉莉說。
近年來,利用新技術輔助教學是大勢所趨。“我們正在謀劃深入推進AI進課堂,既可以用AI彌補我們傳統課堂教育的不足,也可以提升學生的AI素養,更好地滿足他們未來發展需要。”青島市政協委員、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黨委書記孫睿認為,破解AI代寫作業問題,關鍵在于讓學生明確AI的真正作用,知道AI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守牢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