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武漢理工大學(下稱武理)發布通報稱王攀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不予通過。而此前,武理官網發布《關于學校2020年通過博士、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審核的教師名單公示》,名單中有王攀,后經核實,此王攀確為兩年前武理研究生跳樓事件的當事導師。當時,陶崇園跳樓,其親屬將重要原因直指其導師王攀,指出王攀讓陶崇園叫其“爸爸”且通過各種方式對陶崇園進行身心壓迫。學校調查后讓王攀停止招生,一年后王攀道歉、賠款并和家屬達成和解。此次公示發布后,武理學生發起實名簽署聯名信行動,抵制王攀恢復招生資格。
根據教育部今年11月前后出臺的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及該校的相關規定,再對比學校已有的調查結果,這就很能說明王攀不符合相關要求。但武理這一番試探,似乎是此類事件主體間心照不宣的“經驗”。假如缺少可以約束關系與權力的有效規則,就只能依靠輿論讓其把“手”縮回去。
只不過,輿論不是萬金油。對比其他高校此類事件,處理往往不盡人意,但輿論也只有質疑,卻缺乏依據。個別導師肆意妄為,也與規則缺失有關,導師的權力大、學校的監管差是很大的問題。前者譬如導師決定學生畢業論文能否過審,決定其能否畢業。后者譬如武理無視教育部相關準則,從內部通過了王攀的申請。另一方面,輿論也不應該代替規則。總的來說,假如既定的規則和對應的監督沒有完善,想只靠人性終究是異想天開。
此次事件,也讓網友懷疑其試探公眾底線。學校按流程把公告掛上,公示期一結束,如果沒人看到和抗議,王攀恢復招生就是合理合規的事實。但公眾是有記憶的。學校覺得大家不思考,事情過去就行,結果學生引來了激烈的抵制。
部分類似事件,學校選擇了以教師的利益為重。比如,在知乎相關問題下有人回答:“學校把教師的利益看得比學生大,在學校眼里,教師是正式職工,而學生是臨時工,他們不會為了一個臨時工就搞掉自己的優秀正式工。并且學術圈盤根錯節。”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一些學校會試探輿論,想必是計算過“得失”。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那是白紙黑字的底線,就像腐敗問題,會有板上釘釘的代價。
對相關現象的批判早已存在,但有些問題沒能得到有效解決。這一次,輿論取得了勝利。但輿論能制止幾個王攀呢?而靠輿論,終究不如靠制度、靠監管。制度可以織就一張過濾網,過濾一些人,遏制一些人,解放一些人,從而推動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文/中國海洋大學學生 徐三妹)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