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臨近,“上門體育課”悄然升溫。家長在線上平臺下單,體育教練即可攜帶器材上門服務,帶領孩子在小區廣場、公園綠地甚至地下車庫開展定制化訓練。這種新型體育培訓模式最早在武漢、北京、廈門等城市走紅,目前也成為青島教培市場的新寵。記者在多個平臺搜索“青島上門體育課”發現,此類課程單次收費從100元到300元不等,內容從跳繩到“長高課”應有盡有,相關話題瀏覽量達60萬。
隨著體育成績在中考中的分值權重提高,學生和家長對體育課越發重視,家庭對體育教育的投入意愿明顯增強。與此同時,雙職工家庭接送孩子的時間成本較高,傳統培訓機構的場地限制和固定課時又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而“上門體育課”以“時間地點任選”“教練送課到家”為賣點,無疑精準解決了家長痛點。
不過,“上門體育課”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教練資質良莠不齊,部分機構為壓縮成本,聘請未經系統培訓的教練,甚至出現“培訓一周即上崗”的亂象。其次是場地、器材安全隱患突出,小區水泥地、地下車庫等非專業場地缺乏減震設施,易引發運動損傷;訓練器材的安全性也缺乏統一標準,如跳繩、跨欄架等若質量不達標,可能對兒童造成意外傷害。此外,“上門體育課”目前多以個體教練或小型機構形式存在,未納入正規培訓體系,合同簽訂、退費機制、保險保障等環節普遍不規范。
要讓“上門體育課”成為學校體育的有益有效補充,還需多方共同發力。對家長而言,應理性選擇有資質的機構,核實教練證書、簽訂規范協議,并優先選擇有意外險保障的服務。對教培行業而言,需加快建立標準化體系,可參照《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明確教練資質、場地標準、收費規范等,推動行業自律。對管理部門而言,應將“上門體育課”納入校外培訓治理范疇,防范預付費糾紛,打擊虛假宣傳行為。
體育的本質是培養健康體魄與健全人格,而非應試工具。“上門體育課”若想行穩致遠,需在便捷性與專業性、商業價值與教育本質之間找到平衡點。唯有讓每一次跳躍、每一次揮汗都真正服務于孩子的成長,才能讓體育回歸其本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