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生在上海某主題樂園的關于兒童票的爭議引發社會關注:一名兒童穿鞋測量身高超過1.4米,赤足則不到1.4米,而樂園“穿鞋測量”的規定讓這個孩子無法享受兒童票優惠,樂園主管一句“難道要讓小朋友脫鞋去玩嗎”的反問,更是引起人們爭議,將這一事件推向了輿論風口。
兒童票作為社會對未成年群體的一種特殊關懷,本質是給予孩子們更多的便利和優惠。然而,兒童票執行標準五花八門,有的以身高為準,有的則兼顧年齡與身高,甚至不同游樂場所和景區的標準也大相徑庭。規則不統一讓家長無所適從,也讓原本是兒童福利的政策難以惠及更多兒童。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兒童的生長發育速度明顯加快,許多兒童雖然年齡尚小,但已遠超標準身高。若仍以身高作為兒童票的唯一衡量標準,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更何況,在“穿鞋”與“脫鞋”之間,幾厘米的差距竟成了孩子能否享受優惠的“硬杠杠”,這樣的做法背離了福利政策的惠民初衷。
鐵路部門的改革早已作出示范。2023年起,火車兒童票改為按年齡劃分,未滿6周歲免票,年滿6周歲且未滿14周歲可購買兒童優惠票,解決了“個子高就得買全票”的尷尬。政策調整后的實踐證明,在身份證普及的今天,以年齡作為優惠依據不僅可行,更能實現精準管理。景區、主題樂園等市場化運營場所沒有理由固守“量身高”的老辦法。
規則滯后的背后,是部分經營者的利益算計。在市場調節價的背景下,一些景區通過細化身高標準、抬高購票門檻等方式壓縮優惠范圍。這種“錙銖必較”看似增加了短期收益,實則失去了游客信任和應有的社會溫度。
要讓兒童票回歸初心,需要制度與市場的雙重發力。在制度層面,應加快出臺全國統一的兒童票標準規范,明確“年齡為主”的原則,統一優惠區間;對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景區、游樂場所,可通過評優獎勵等方式,激勵其主動實施更合理的優惠規則。在技術層面,可推廣“電子兒童卡”“學籍信息核驗”等數字化手段,讓年齡核驗更加便捷高效。
期待更多兒童票從“量身高”向“看年齡”轉變,這不僅是簡單的規則修改,更是社會治理的理念升級。當每一個適齡兒童都能無差別享受優惠,兒童票才能真正回歸“關愛兒童”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