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7日訊 喜歡上海的理由,必定有文化的溫度。如今,同看電影、看演出一樣,看展也成為上海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對城市里出現的頂級藝術展習以為常,同時還始終保持著主動走進藝術場館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這種“習以為常”,便是一座城市帶給市民的文化自信。近日,第二批赴上海專業實訓干部走進中華藝術宮、上海博物館、無界美術館、外灘一號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等實地探訪,在互動交流中學習展覽帶給時尚之城的藝術魅力。

專業實訓干部崔錫杰、紀靜怡在無界美術館參觀學習。
占盡外灘最美風景的Bund One Art Museum,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正于此展出,這是這幅畫作問世近150年來第一次來到中國。與世界頂尖藝術作品“零距離”,很多觀眾愿意花費200余元的門票為此買單,而這,僅是上海眾多美術展的“驚鴻一瞥”。僅以12月為例,本月滬上美術館為市民呈現了“百年上海設計展”“故宮里的神獸世界”“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等36項新展在內的130余項展覽,其中免費展覽逾百項。
“上海文化”是上海著力打造的城市“四大品牌”之一。記者從“2019年度上海市美術館名錄”獲悉,目前,上海全共有各級各類美術館81家,其中,國有美術館23家,非國有美術館58家。去年81家美術館舉辦960場展覽,共接待841萬人次參觀,其中,免費展覽占到展覽總數的約80%。
除了傳統的藝術展覽,近年來,上海還興起了“特展”熱潮。
無界美術館是上海最新的文化地標,去年11月才開放,卻已是“上海最賣座的展覽”。在黃浦濱江,記者看到這家美術館外表方方正正沒有太多特別,但館內卻別有洞天:成群結隊的小魚在腳下穿梭,絢麗花朵在眼前飄動,花瓣組成的大象緩緩走過……這家主打“沒有邊界的藝術”的美術館,讓觀眾永遠有“意想不到”。

無界美術館內景。
“特展這種展覽模式的壯大,與社會整體經濟與文化發展程度提高帶來的‘體驗經濟’有關。”專業實訓干部紀靜怡說,“后工業化社會,人們的消費重點從‘物有所值’到‘價廉物美’,從‘超值服務’又變成‘個性體驗’。”
記者了解到,2019年上海全年特展有300余個,單個特展的人流大多在2-6萬人次,平均年齡在25歲到35歲之間。從“董其昌特展”“清明上河圖”等嚴肅的文化藝術類特展,到自帶流量的IP衍生展,如根據迪士尼漫畫做的“冰雪奇緣”、根據網游衍生的“王者榮耀”,散布在城市地標、購物中心,規模不一,或免費、或收費的文創特展令人目不暇接。
數量密集,覆蓋各年段、不同群體的藝術特展,和每個普通人的生活都可能產生交集,但是,上海是如何打造一場“叫好”又“叫座”的藝術特展? “和坐在電影院一片漆黑的環境不同,對于特展,觀眾除了看和聽,還會產生觸摸、互動、在思考中探索的訴求,在觀展時,他們的行為也相當社交化,比如自拍、合影、發朋友圈。這就意味著,展覽過于‘陽春白雪’,有可能遇冷。”專業實訓干部崔錫杰說,“對此,上海采取了語境‘降維’與品質‘提升’的方式,讓更多普通觀眾既能學習感悟,同時整個過程還很輕松愉快,滿足了他們花錢買下那張門票時的期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