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21日訊 繼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之后,實現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構建服務型制造體系,又成為當下上海打響“上海制造”城市品牌的發力點。近日,第二批赴上海專業實訓干部走進洋山港四期全自動化碼頭、臨港集團、上海電氣集團、外高橋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等地,深入學習、分析上海制造業企業延伸產業鏈,通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助力制造從價值鏈低端邁向中高端的成長邏輯。

面積相當于312個足球場大小的洋山四期港,年吞吐量達到630萬標準集裝箱,現場集裝箱起起落落一片繁忙,可一眼望去幾乎空無一人。神奇的不只是“魔鬼港口”的景象,而是它強大的“中國芯”——上海振華重工最新研發升級的自動化碼頭裝卸系統,被認定為當前國際集裝箱碼頭領域最領先的技術,岸橋產品占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工業發達國家服務業有‘兩個70%’的特征,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70%,生產性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70%,而上海的這兩個指標已雙雙超過60%,逐步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專業實訓干部辛果說,“有別于傳統模式下的‘賣產品’,依托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制造過程中加大交互式服務投入,上海的制造業企業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制造+服務’‘產品+服務’轉變,制造過程更為集成,并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總集成總承包是上海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重點領域,今年的雙十二,上海電氣“星云智匯”工業互聯網平臺2.0版正式對外發布,把服務創新作為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其下屬的上海三菱電梯,實現了電梯運行狀態動態監測和遠程診斷。目前,僅電梯安裝、維保等服務收入占總營收比重已超過30%。“平臺開發集成設備聯網、故障診斷、遠程運維、能源規劃等應用,不只是‘賣單一產品’,上海三菱電梯正在轉向‘賣全生命周期服務’,而這正是‘上海制造’所著力提倡發展的集工程設計、方案咨詢、設備維護、運營服務為一體的‘交鑰匙’工程。”專業實訓干部陳文華說。

位于上海明星保稅區外高橋的外高橋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聚集了來自德國、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美國等國家的150家企業入駐,其中包括了全球Top10的機床企業中的7家企業,是全球“工業精密機床”的展示集聚地。“與上海其它7家智能制造特色產業園區不同,外高橋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更具商業氣質,因為這是一家以服務為特色的平臺型園區,主要是為入駐的智能制造企業提供保稅展示銷售、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撥、法定檢驗、技術交流、專業演示培訓等核心服務,貫穿產品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專業實訓干部孫科萌說,“雖然制造和裝配是制造業的核心流程之一,但并非其產業價值鏈的全部。制造業中的展示、物流、營銷等活動,正在從制造業企業自身被轉移至獨立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在數字時代,只要同一產業鏈條上的企業聚集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有新的故事發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第二批赴上海專業實訓干部在臨港集團參觀學習。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