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12月29日8版

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
企業家“吐槽”青島
三天兩頭要“材料”,
政府部門間應加強數據共享
我們是一家以技術為驅動的電力裝備企業,日常與發改、科技、工信、民營經濟局、人社局等政府部門都有較多聯系。我們經常收到各個部門的電話,要求提報各種各樣的數據和材料,要得急不說,不少還是已經重復提交過多次的基礎信息。有時,甚至一個部門的不同處室都接連分別要材料,這給企業日常運營造成了一定負擔。
希望政府部門間能加強數據共享,減少對企業的不必要打擾。青島發起“學深圳、趕深圳”以來,企業逐漸感受到青島營商環境的變化。現在,青島在“窗口”部門的辦事服務上,已經關注到數據互聯互通,實現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路”。但在日常信息調度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體驗感”。如今,網絡發達,企業很多基礎信息都能夠從公開渠道查詢到。我們公司官網更新也十分及時。相關部門是否可以多些“主動意識”,減輕企業工作量。對于不能公開獲取的信息,也建議部門間形成一個可以互聯共享的企業信息庫,只要已經采集過的信息但凡需要直接調用,不用再三天兩頭找企業多次提報,真正做到對企業“無事不擾”。
——青島某電力裝備企業負責人
“數據”不如株洲,
不只是統計方法不同
“搶抓戰略機遇”,應以發展的眼光看現有產業。以軌道交通產業為例,從官方給出的統計數字來看,株洲是全球首個產值突破1000億元的軌道交通產業基地,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全產業收入早已突破1200億元。青島的表述為2019年軌道交通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000億元。對于不熟悉這一產業的外行看來,青島的數據肯定是低于株洲和成都。但在內行看來,這與統計數據口徑有很大關系。具體剖析數據背后,株洲的產業數據中包含了整個產業集群的產值,比如產業鏈前后端的增值服務,以及軌交企業其他衍生板塊產品的產值等。成都的數據則包含了當地軌交工程建設集團的產值。相對而言,青島的這一數據更加純粹,一直以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這一納統口徑來觀察產業發展。
事實上,不同戰略機遇背景下,看待產業的視角也要有所變化。比如,軌道交通產業在“雙循環”背景下,對外產品出口,是流動的國家名片;對內科技創新,新材料、新能源等衍生產業的發展,將激活整個軌道交通產業生態。換言之,現在城市之間的產業競爭已經不能僅從單一產業鏈的上下游來梳理,而要關注整個產業生態如何“開枝散葉”。這不僅是一個統計口徑的細微差別,也是一座城市主管部門看待產業的視角方式。尤其是這樣一條關乎“大國重器”的千億級產業鏈,這樣的思考更有必要。
——某產業研究機構負責人
產業選擇“面面俱到”,
反而“面面不到”
青島市在產業布局方面強調“百花齊放”,事實上在我看來,把現有的“花”培育好、發展好也不是容易的事。一個城市自有獨特的產業底蘊和資源稟賦,不可能在所有的產業賽道上都保持領先,產業發展多點布局的方式不僅無法“多點開花”,反而會分散城市的產業向心力,難以精準發力。青島市應該學會“揚長補短”,在補短板的同時也不能忘記自己的優勢。比如橡膠、化工行業,青島不僅有深厚的歷史積淀,目前在全國也有排名靠前的企業。那么對于這樣的行業,政府就應該發揮更好的引導作用,通過招商引資和政策扶持專注補鏈、強鏈,把現有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更快更好地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城市產業集群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是在考驗城市產業發展的專注力和政策規劃的一以貫之。青島需要深耕現有優勢產業,走出一條更加專注的產業發展路徑。
——青島某橡膠企業負責人
“后來”的公寓樓,
給“先到”的企業添煩惱
我們工廠建成多年,東側緊鄰工廠的公寓樓則是后建的。近年來工廠訂單逐漸飽滿,為滿足客戶及時交付的需要,有時候不得不在晚上發車,引起一些居民的抱怨,我們也擔心相關投訴影響企業正常生產運營和長期發展。
希望政府在規劃用地性質時,提前考慮工廠與居民區之間的間隔距離;對于已經存在的居民抱怨的問題,能夠協調處理,設置防護帶或隔聲板,避免后期投訴影響企業運營和發展。
——青島某紡織機械公司負責人

熱線電話:12345 82863300 82933327
郵箱 qdrbyljdb@163.com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客戶端與市政務服務熱線12345聯動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