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群體,他們在壯年之時,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年紀的增長,他們不得不面臨各種健康問題。關愛老年人的健康,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只有建設好老年友好型社會,才能使老人優雅地走完人生的“后半場”。
正因如此,官方《老年失能預防核心信息》最后一條內容就是營造老年友善氛圍:尊老愛老和敬老,友好氛圍同營造;關注老年人健康,傳統美德同倡導;老年友好之社會,養老都能變享老。

尊老是道、敬老是德、愛老是心
孝敬老人首先要做到尊重。我們常說“老小孩”,尊重老人首先態度上要尊重。人年紀一大,記憶力、理解力都會減弱,可能會導致你說十遍他們還不能明白。面對老人的這種“遲鈍”,要從態度上尊重他們。不要不耐煩,對待老人的不理解與小錯誤,心平氣和的跟他們溝通。
老人是社會的財富,他們經驗豐富,充滿生活智慧。對待生活中的老人要有敬意。對于他們提出的意見與建議,要認真聽取。時代或許在變,但做人的道理不會變。
愛護老人要關注老人的需求。給一個人最大的愛就是急人所急,滿足他的需求。愛護老人是在老人迷路時的一句詢問,是在老人焦急時的一句安慰,更是在老人需要時及時出現。老人需要的并不多,他們最需要的不過是一種理解與關愛。愛不在一時,而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
建設老年友好社會需人人盡責
當前,老年人的社會形象比較負面,“老人跌倒不能扶”、“壞人變老了”的概念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了社會對老年人群應有的尊重和關懷。
究其原因可能很多,有社會媒體對老年人群中存在的負面新聞放大的因素,也有這一代老年人在其生活經歷中缺少文明教育的因素,更有因貧富差異造成的心理扭曲的后果。
應在老年人群中大力倡導文明行為,幫助更多的老年人學習理解現代文明社會的公共禮儀和公共法則;鼓勵老年人和年輕一代互相關愛、互相理解等等,讓老年人與年輕人互相走近,盡快消除社會誤解,改善老年人的社會形象等。
同時,2019年全國老齡工作就已強調,只有著力解決老年人居住、出行、就醫、養老等方面不適老的問題,改善老年人生活環境,才能真正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關愛老年人健康要這樣做
1、出臺落實老年人相關政策。老人是社會人群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人口不斷老齡化,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也得到普遍的關注。相關政策要執行,真正要落實到位還需要時間。
2、號召子女多關心家中老人。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允許子女每年在規定的時期內允許探望父母假期,不影響起工資績效考核。父母辛苦養育兒女長大成人,兒女為了生活壓力長期在外工作,回家時間減少,所以可以多號召子女常回家看看,哪怕吃頓飯,打打電話。
3、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父母在不遠游,養兒方知父母恩,做人要孝順父母等傳統美德,在當今浮躁的社會,應該繼續宣揚。
4、定期開展老人活動。現在城市也好,農村也好,老人有的是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的空虛,有的是物質精神都空虛,得不到關愛,身體健康不如意。可定期開展一些適合老年人的活動,如健身、跳舞,或者其他的文體娛樂活動。
5、定期檢查身體。現在看病是一大難題,國家也在不斷出臺政策去完善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關愛。社區醫院可以定期開展檢查身體健康的項目,免費為老年人測量血壓或者檢查其他疾病,發現問題要及時建議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治療。
責任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