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感情經歷中,是不是曾遇到這樣的人:
無論你怎么努力,Ta們似乎總是很難相信你,并和你保持一定距離;
遇到感情問題時,Ta們總是喜歡逃避或推卸責任;
Ta們常常很獨立,甚至冷漠無情.....
當遇上這樣的伴侶時,我們基本就沒轍,因為不管怎么努力,Ta都無動于衷。
先別急著把Ta定義為傳統的“渣男/渣女”,因為Ta很有可能正困在親密關系里的回避型依戀模式中。
Ta們連怎么愛自己都不知道,更別談愛別人了。
01.
認識回避型依戀
什么是依戀? 心理學中的依戀是指嬰兒與主要撫養者(一般是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這種早期形成的依戀關系類型會進一步影響兒童成人以后的親密關系。
一般來說,成人依戀關系分為四種風格: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后三者又可統稱為不安全型依戀。
其中,除具有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個體在親密關系中很容易信賴他人,建立良好關系體系,具有不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常常給對方帶來這樣那樣的壓力。
而具有回避型依戀的個體表現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又該如何改變它?

回避型依戀包括疏離型回避依戀(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代表:棄兒情結)和恐懼型回避依戀(以林黛玉為代表:需要賈寶玉不斷保證愛自己)。
回避型依戀者約占總人群的25%。歸納以往研究和調查,回避型依戀者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a. 親密恐懼:抗拒伴侶之間的親密行為;
b. 假性獨立:壓抑自己對親密關系的需要,有一張成熟、獨立、理智、靠譜的面具;
c. 憂慮被棄:擔心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的價值而離開自己;
d. “花花公子”:一種特殊的表現,即一直在尋找親密關系,但是撩完就跑(交往后表現出退縮)。
此外,回避型依戀者還可能表現為喜歡挑剔伴侶的缺點,難以自我暴露,容易愛上那些不可能交往的人、理想化戀愛等等。
不難發現,回避型依戀者的表現和很多我們口中的“渣男/渣女”的表現很像,但其實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回避型依戀:是愛你的,但是擔心自己在愛情中受傷;無針對性,對所有人都回避;持久性,戀愛前后都有相應的回避表現。
“渣男/渣女”:不愛你并考慮自己能否隨時脫身;有針對性;非持久性,在追求期間很熱情,交往后回避。

02.
回避型依戀怎樣形成?
依戀類型的建構與早期父母影響有關,回避型依戀者在童年通常遭遇過父母的情感忽視。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里,黃執中曾描述過回避型依戀:回避型依戀人格的人越喜歡一個人越不敢靠近。
因為靠近一個人會勾起他們童年最深的痛苦,可能是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壓榨,可能是總跟父母聚少離多有關,所以Ta們只能把內心的渴望壓抑掉。
過往親密關系的經歷也可能會造成個體的回避型依戀。
幾年前“累覺不愛”這個詞在愛情中很火,指之前的磨難讓自己覺得太辛苦而不想談戀愛了。
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回避型依戀的表現,這類人群為一段段不靠譜的戀愛傷害,為了保護自己而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斷懷疑真愛。

03.
如何走出回避型依戀的怪圈?
首先,作為親密關系的另一方要學會和回避型依戀者交往。
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不強迫回避型依戀者,嘗試跟隨并引導他們的節奏;
幫助他們認識并接納自己;
回避型依戀者常常不太有自信,要給他們機會獲得成就感;
調節好自身的負面情緒等。
其次,回避型依戀者并非是一成不變的,不僅需要親密關系惡另一方努力,更需要自己的主動改變。
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戀者,你可以先試著這樣做:
嘗試對別人說出自己的需求,誠懇地表達自己;
探索真正的自我,給自己放個假,放空自己并記錄自我;
找信任的心理咨詢進行心理治療,走出內心的長久創傷。
最后,說到底其實在親密關系中,真正能帶來改變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真誠和愛。
只要雙方都彼此信任、足夠真誠地愛著對方,那么相信愛情會足夠長久。(秦艷鴻/文)
你遇到過這樣的回避型依戀者嗎?你是怎么與TA相處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